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时间:2022-09-01 11:37:55

当我再次翻开高中语文第一册的课本时,目光不由得停留在三、四单元的几位巨人身上。

马丁・路德・金,26岁获得神学博士学位,本可享受北方舒适的社会环境,优越的工作条件,但他却毅然来到当时种族歧视异常严酷的南方,积极投身到争取黑人民权的运动中,并为此献出了自己年仅39岁的生命。

史怀哲,25岁就成为神学和哲学双料博士,并拥有许多忠实的风琴乐迷,但他却放弃了自己蒸蒸日上的学术地位和演奏生涯,从头学习医学,并义无反顾地将自己后半生50年的生命投入到非洲的医疗援助工作中。

贝多芬,在耳朵全聋,健康状况持续恶化,生活贫困、精神受创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曲》。他死时虽没有一个亲人在身旁,却有两万群众自发护送他的棺柩。

托尔斯泰,这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终生都因自己出生于贵族世家,与农民的生活差距巨大而深感痛苦,并最终毅然选择离家出走。

这些巨人,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他们并非以思想或武力称雄,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面对这种伟大,我除了深感自己的鄙俗之外,还感到前所未有的踌躇和彷徨。我不停地考问自己,你究竟有几成厚度能引领学生进入他们的灵魂深处?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已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这四项任务,而更看重这些任务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这种引导,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从师生互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而在我们今天这个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社会急剧转型,物质主义充斥社会各个角落的特殊时期,语文教学最需要的不正是那些能支撑起人的“脊梁”,确立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精神自我、精神生命、精神需要的东西吗?

因此,面对社会上响彻一片的道德滑坡的责难,语文教学责无旁贷,而语文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也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试想,如果没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大爱,怎么能引领学生感悟孔子的仁政、墨翟的“非攻”?如果不能驱除内心深处的卑琐势利,怎么能带领学生鉴赏屈子的狷介、庄周的放诞?如果没有一股傲然不屈的浩然正气,怎么能引领学生见证孟子的风骨、陶潜的愤辞?如果没有百折不挠的勇气毅力,怎么能带领学生感悟司马迁的忍辱、韩愈的执着?如果没有安贫乐道的职业操守,怎么能带领学生踏入杜甫的草堂、刘禹锡的陋室?如果没有豪迈洒脱的宽广胸襟,怎么能带领学生品读李白的飘逸、苏轼的旷达?如果没有深沉透辟的目光洞察,怎么能引领学生感喟曹雪芹的荒唐、鲁迅的自嘲?如果没有一腔澎湃的赤子之心,又怎么能带领学生感悟闻一多的《死水》、穆旦的《赞美》?

由此观之,语文教师的道德素养不仅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更是教好一批人的关键。语文教学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传递。这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自觉的使命。面对当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各种诱惑,语文教师更应当坚决地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如果没有了这个精神家园,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将沦为知识的空壳、道德的乌托邦。我们的民族之魂也将丧失殆尽。

因此,当我们站在三尺讲台,面对台下一双双渴慕的眼神时,我们大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可以嬉笑怒骂、慷慨陈词;可以金戈铁马、气吞如虎;可以傲视群雄、唯我独尊。这,绝不是阿Q式的自我陶醉,而是一份自尊、一份自信、一份超然淡定的智慧哲学。

上一篇:浅谈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下一篇:谈语文中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