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长助教团”对教育管理的启示

时间:2022-09-01 10:17:11

“学生成长助教团”对教育管理的启示

【摘 要】社会工作管理涉及学校和教育系统内外的多个层面。要有效地动员社会各方参与学校工作,形成良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必须考虑观念先导、法规完善、制度创新等一系列的保障策略。在为社会工作管理提供平台的制度探索中,“学生成长助教团”可以突破学校教育的陈旧观念,成为充分开发教育系统与社会、家庭之间的巨大合作潜能的关键。

【关键词】社会工作管理 学生成长助教团 教育系统 自主教育 心理健康

如今,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要解决教育系统的各种问题,提高办学水平,单凭教育行政部门的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挥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作用,联合学校、政府机关、社会公众协同攻关。因此,强化社会工作管理也就成为教育管理领域的一大发展趋势。为此,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参与途径与形式,构建双向服务机制,完善评价体系。

参考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这里的“社会工作管理”可以定义为:为改进教育系统的管理工作,提高其服务效能,政府和学校采取一定的措施,吸收家长、社会公众和社团组织介入教育系统的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以形成教育系统与社会各界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因此,社会工作管理可以视为教育管理的必要补充和辅助。而要想长期有效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制度来确保其平稳顺利地运行。笔者认为,成立“学生成长助教团”就是其中一种值得借鉴和提倡的有效方法。

所谓“学生成长助教团”,是指学校根据动态生成的德育及课程要求,有计划地聘请一批热心教育事业,有一定助教能力的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与教师共同制定教育方案,从而协助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使学生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下健康成长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

首先,“学生成长助教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从而起到节约教育成本的作用。在我国,不少地区和学校都已经建立了社会参与学校工作的各种机构,如“家长委员会”等,但不少机构往往长期处于半瘫痪或休眠状态,也就是说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们应该借助多种途径来激活这些机构,使其能发挥效用,而“学生成长助教团”在现实中具有简单方便、可操作性和可控性比较强的优点。学校周边的一些社区机构、企业以及行政部门等等都可以成为社会参与学校工作的相对稳定的组织,这些助教基地的建立以及建设也可以在现有的资源上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调配,本着协助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原则,以期达到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最终目的。比如,一些现成的场地和设施在寒暑假、节假日和学校活动日就可以充分利用,那么按照计划共同制定的一些教育方案在这些助教基地也比较容易实施和完成。

其次,学校借助“学生成长助教团”的力量,可以开辟点多面广的助教“基地”,形成系列化的助教网络,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平台。比如,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助教系列,与福利院结成“青年志愿者活动基地”系列,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建“德育基地”助教系列,与疾控中心形成“学生健康成长基地”,与环保部门建设“学生研究性学习基地”系列。此外,学生也可以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及学校组织活动日,去参观、调查、交流、研究,在被助中自助,在自助中助人。针对不同种类的学生和不同性质的学校,我们可以与一些相关相应的基地建立不同的助教组织和平台,这样通过多样化多层面的助教系列可以间接地起到改善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环境和参与教育决策的作用。

最后,“学生成长助教团”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全新的气象。在各种媒介网络日益发展的今天,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其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忧虑。而心理学大量的对比研究也发现,品行端正、学业优良、身体健康的学生,通常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而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往往会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降低学习能力,损害身体健康。因此学校应当通过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学校自身的资源又是有限的,教育方式也比较单一,而“学生成长助教团”恰恰弥补了这一方面的不足,它可以利用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案例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对学生施加一些可以触及到灵魂深处的正面影响和积极教育,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上,“学生成长助教团”可以将学校的课堂向整个社区拓展,将社区变成大课堂,为建立学习化社会推波助澜。这既是教育系统为社会各界服务的最好方式,又可以在这种服务的过程中自身获得学生家长、社会公众以及社团组织的更大支持、更多帮助和更密切的配合,从而实现我们所期待的互利双赢良长效合作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徐浩斌. 构建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2005.

[2]吴志宏等主编. 新编教育管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申继亮,彭华茂.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1).

[4]浙江省象山县教育局. 学生成长助教团:让社会参与教育,让教育走向社会.

[5]刘淑兰. 学校与社区的互动.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爱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体现 下一篇:分析中职班主任管理中关于心理学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