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与改善途径

时间:2022-09-01 09:28:42

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与改善途径

【摘 要】我国经济发展规模的日益扩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数量带来了巨大的需求,各大院校在人才的培养方向上采取了很多方法,培养人才的发展措施和方式种类很多,但是收效甚微。当前,人才缺口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人才培养的方式亟待创新,作者选择这一个研究方向,针对性的分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发展现状;改善途径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院校数量、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其规模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左右。在我国社会大转型、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政府更加重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和引导,高等职业教育界也加快了对教育模式的探索研究。近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徘徊在一个怪圈中,一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我国仍然缺乏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我国年平均毕业生数量为50万人,并且还有大量社会人士与其竞争工作岗位,企业对毕业生的选择比较为难,原因在于毕业的学生无法快速的掌握社会发展节奏,进入工作状态,对待企业运营机制的熟悉速度减慢,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不能利用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帮助自身快速发展,掌握职业技能,学生在团队合作、语言表达、交际能力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教学质量较差,教学效果难以表现出较好的成绩,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难题。

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忽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信息

随着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的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对自我的学习规划与学习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在社会与学校角色的不断转变过程中,欠缺对自我的明确定位与正确认识,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的评估上明显存在不足,高职院校学生虽然在社会拥有实际工作经验,但是欠缺对工作和职业生涯的规划,不能较为科学的评估自我的社会专业技能,也不能发挥自我的专业技能。在高职院校与社会对接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实习基地和平台只是简单的一些工作场所,解决了基本上的工作难题,但是从根源上无法解决好学生进入社会发展的心态,学生大多数对就业的整体环境和就业的详细信息了解不足,不能对社会发展做出全面的了解。

2.2忽视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的科学优化

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建筑专业对建筑项目的了解程度,忽视了建筑项目实际操作的一些技巧掌握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欠缺结构化的调整,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建筑专业课程设计偏重于理论化教学,课堂教学内容缺乏与社会建筑项目实际操作进行对接,学生们大多数无法掌握项目操作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对安全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的拓展都不能积极应用到位,导致了课程结构不合理,培养目标难以实现的缺陷,现阶段高职教学中主要针对建筑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性做出调整和整理,提高学生自我对工程项目的实际认识,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教学,未来必须建立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和结构,完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工程项目操作发展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对实际工程项目的了解程度。

2.3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少平台,途径单一

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能力是其作为未来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集中体现,具有整合的特征。然而,目前基于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需要的课程相对分离,缺少整合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课程基本上都是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专业教育课程的简单相加,这客观上造成了课程内容的割裂性。教育学科类课程内容设置单一、封闭,往往孤立分科,只重视各科内容的自身逻辑,而忽视不同学科内容间的横向联系。各师范院校虽然进行了课程的必要的整合或调整,但缺乏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平台建设,培养的途径基本是中小学的教育实习。虽然河北师范大学进行了以主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3.5+0.5”的农村顶岗实习模式,但也存在实习流于形式、打破实习学校的正常教学管理、打击了学生从教的意愿等问题。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创新

3.1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的培养方式

高职院校的建筑类专业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积极与社会实践工作联系在一起,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建筑项目的实际操作技巧和技能。在本地区的建筑公司可以与高职院校的建筑专业班级展开教学合作,派遣班内的学生进入工程项目中担任一些兼职性的工作,切身的体会建筑项目的运营与发展,了解建筑项目从开始计划施工、图纸设计、预算、施工、安全管理、验收等多个环节的发展情况,掌握具体的项目操作方式。建筑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切身的学习了解到了项目发展的详细情况,要在返回学校学习的新的一个学期让自我保持健康、向上的学习动力,积极提高自我对建筑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能力与应用能力。高职学校通过总结学生的实际锻炼情况,开设专业的辅导课程,辅导学生进行新的职业生涯规划,完善教学体系,真正做到平稳有效的发展。

3.2加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化与多元化素养

第一、确定教师队伍培养的内容。教师培养要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目的,兼顾教师的个体特点和需求,淡化学科背景,增强实践技能,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内在潜力,全面培养教师的团队意识及其责任心和事业心。高职院校教师理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是不用怀疑的,但因为与企业接触不够导致了理论知识现实转化能力较差,因此,工学结合教育体系中的教师培训,尤其注意对教师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二、培训方式。工学结合教育体系中的教育培训以教师自学为主,以应用能力培训为主,以学历培训为辅,在企业与学校两个培训机构中轮流进行,最终实现“双师型”培训目的。高职院校的教师培训一定要坚持学校企业合作的原则,从改变教师的执教观念入手,使其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企业的运行程序,产品的生产流程,形成学校教师可以深入企业、企业人员可以流入学校的双向良性互动机制。

3.3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发展方式

从根本上说,工学结合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互动的系统,需要各方面的互相配合才能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任何一方的单向运行都不可能实现工学结合教育体系的整体效能。工学结合的主要目的是将工作的实际经验转换到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去,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知识,了解更多的关于工作技能的理论知识,进而利用理论知识丰富自我的工作技能,在高职院校中工作与理论学习结合,学校与企业的对接都是一种对学生自我能力的提高的有效途径,这种发展方式可以有效的改进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实际技能掌握能力,工学结合教学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工学结合实施阶段、效果评价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各有侧重,必需做到扎实到位,第三阶段的效果评价必需真实可靠,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运作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也才能保证后续工作的有效进行,从而保证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梁建林、郭毅.高等职业教育全方位的工学结合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09):55-57.

[2] 刘林.对我国推行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若干思考[J].高等教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09):10-13.

[3] 郭薇.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认识[J].中国科技信息,2007(04):66-69.

上一篇:高职高专院校基础日语考核方式改革之初探 下一篇:浅谈篮球运动员弹跳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