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汽车业看中国创新

时间:2022-09-01 08:17:12

从汽车业看中国创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创新成为重要课题。本文从汽车业看中国式创新,探究其不足之处及对外贸的影响,为日后问题的解决提供建议。

关键词:汽车业;中国创新;中国外贸

中国在创新,很多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专利数占全球的比例自2005年已经翻了一倍,而由于生产的规模效益,中国在风能和太阳能等行业已然成为领导者。中国在汽车业的创新已经持续了几年,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仅以通用公司为例,GM和其合资企业在中国的年销售额已于2010年超越在美国本土的年销售额。GM大中华区总裁Kevin Wale先生就曾在访谈中强调汽车业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一般划分为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而在中国汽车业前者显然更加实用。西方公司所持的观点是要在把产品推向市场之前花大量时间去调查、测试和验证,追求的是一种完美。而在中国,聪明的管理者们放弃了完美理论,有了想法后就会立刻投向市场。当然这些产品会有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他们一边挖掘顾客们的需求一边不断调整产品,即使这意味着三至四轮的商品化测试。也许西方很难理解这种创新,但在中国,这是必须的手段。

汽车行业相较于其他行业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中外合资企业有很多。除了上文提到的GM,比亚迪、奇瑞、吉利等都不同程度的和国外品牌取得了合作。这就使得汽车业在创新问题上要特别考虑本土化的问题。无论是在市场调研阶段还是建立研发中心的时候,理解中国本地文化和习俗是很重要的。比如说,中国有很多零件供应商,消费者对零件有不同需求,各地政府实行不同的政策。汽车合资企业既要考虑中国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的需求,又要尽可能的利用政府支持,模式上的本土化创新显得更为重要。

麦肯锡的Gordon Orr先生曾对2012年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作了预测。他认为中国小汽车市场会飞速增长,而奢侈豪车的需求可能会停滞不前。至于电动车,中国政府会做出一系列政策上的调整来刺激市场,但电动车的规模商品化在短时间内是很难达到的。这些都对汽车公司的技术创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技术创新是体现在很多方面很多层次的,比如说,尽管有巴菲特的强力支持,相比其他竞争对手比亚迪在混合动力的技术创新上做得远远不够,至少落后日本丰田不止一个身位。而老式汽车别克GL8却得益于外观、速度等方面的改变使得很多成功人士趋之若鹜。

中国汽车业的成功是中国B2C创新成功的缩影。颇具代表性的应该是淘宝网。淘宝是学习ebay模式的,但淘宝进行了中国式创新,在ebay上交易的商品80%是二手物品,而淘宝上流通的90%是新品。淘宝设立的门槛低,只要交保证金,然后注册一个支付宝账户就可以开店。相比于实体店,淘宝最大的优势就是没有繁复的税收和行政费用,当然也避免了昂贵的租金,理所当然的,淘宝可以提供价格更合理的商品。这也是淘宝销售额增长速度如此迅猛的主要原因。其实,QQ、新浪微博等很多模式都是向国外学习而来,经过中国式创新后在国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不同于合资企业遍地的汽车业,中国式创新产生的产品也好,商业模式也罢,都局限于国内,很难走向世界。直至今日,很多欧美消费者仍然认为中国制造就是纺织品玩具等基本商品,而没有创新性的品牌商品。

总体来说,国内市场很大,又处在快速增长的阶段,对于本土公司来说,改善产品出口产生的利益可能诱惑力不够。另一方面,这些公司的技术和领导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一味扩张,可能会遇到很多障碍。而且,中国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会依赖于本土资源,比如说廉价劳动力,不那么昂贵的土地,以及相对容易的获得资本的渠道。这些在其他地方是很难复制的。

这个问题带来了有关中国外贸的思考。据海关统计,本年度前5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15108.9亿美元,增长7.7%。其中出口7744亿美元,增长8.7%;进口7364.9亿美元,增长6.7%;累计贸易顺差为379.1亿美元。5月份,中国出口达1811.4亿美元,同比增长15.3%;进口大1624.4亿美元,增长呢12.7%。总体来看,中国外贸下滑局面似乎有所好转。然而,世界经济危机和中国经济下滑的台式并没有彻底改变,5月份中国外贸增长更多地受到了季节因素的影响(每年5、6月份是上半年主要交货出口期)。因此,中国外贸增长前景不容乐观。

中国外贸的困境固然收到了欧洲债务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但不能否认的是中国制造本身缺乏不可替代性。如前文所述,创新性产品通常局限于国内,中国出口的大多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步伐较快,让中国出口失去了价格优势,随着外部需求的减少,中国外贸的困境就是情理之中的了。如何让中国创新走出国门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希望中国外贸的困境可以因此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Gordon Orr and Erilk Roth:A CEO’s guide to innovation in China. McKinsey Quarterly, Feb 2012.

[2]Kevin Wale and Glenn Leibowitz:Automotive innovation in China:The view from general motors. McKinsey Quarterly, Feb.2012.

[3]Gordon Orr:What’s in store for China in 2012? McKinsey Quarterly, Feb.2012.

[4]秦菲菲 李雁争 柯 贝:专家把脉中国外贸, 5月反弹势头或难持续.上海证券报, 2012-07-04.

上一篇: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之我见 下一篇:关于集成成本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