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与治病养生

时间:2022-09-01 06:07:31

黄酒与治病养生

一般认为酒的作用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可作药用,治疗疾病;二是可养生,解除疲劳,强健身体。黄酒的营养丰富,主要成分除乙醇和水外,还有麦牙糖、葡萄糖、糊精、甘油、醋酸、琥珀酸、无机盐、酯、氨基酸等。黄酒含有21种氨基酸,其中包括有4种未知氨基酸。而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依照食物摄取的8种必需氨基酸黄酒都具备,所含氨基酸量达5 647mg/升,是啤酒的5~10倍,葡萄酒的1.3倍。黄酒的热量是啤酒的3~5倍,是葡萄酒的1~2倍,每升含有氢化合物1.6~2.8 g,碳水化合物28~200 g。此外还含有许多易被人体消化的营养物质。这些成分经贮存陈化,又形成了浓郁的酒香,鲜美醇厚的口味,丰富和谐的酒体,而最终使之成为营养价值极高的低酒度饮料。所以1972年7月1日,在墨西哥召开的世界第九次营养食品会议上,黄酒被誉称为“液体蛋糕”。黄酒酒性中和,这种效用易于为饮者自己掌握,也就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黄酒在医药方面的用途很广。在中医处方中,黄酒既是药引子,又是丸散膏丹的重要辅助材料。黄酒酒精度较低只有15度左右,多是用糯米酿制而成,而且营养丰富。据中医记载。“黄酒味苦、甘、辛,可入药,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通血脉、厚肠胃、润肌肤、散寒湿气、养脾、扶肝、除风下气、热饮甚良。”可见黄酒不仅是酒类饮品,而且具有良好的祛病养生作用。用黄酒做药引不仅能引药归经,而且对身体具有一定的补益、除湿、通络、活血等功效。特别是一些因寒湿攻脾而引起的胃肠不适,用温黄酒做药引治疗效果更佳。《本草纲目》上说“诸酒醇不同,惟米酒入药用”(米酒即黄酒),黄酒具有通曲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湿气、养脾气、扶肝、除风下气等治疗作用。中医常用黄酒来浸泡、炒煮、蒸炙各种药材,借以提高药效。《本草纲目》详载了69种药酒可治疾病,这69种药酒均以黄酒制成,可以说这是我国最早的配制酒。北京著名的同仁堂药铺就专门向绍兴章东明酒坊订购制药用酒,章东明酒坊也特为同仁堂酿制了一种称为“石八六桶”的专用酒,并保证存放3年以上再运至北京,这种特别酿制的专用酒也就称之为“同仁堂酒”。

黄酒其特点是,不着色自黄,不加糖自甜,不调味自香,长期饮用,具有舒筋活血,补肾益阳,强身壮骨,延年益寿之功效。黄酒的药补方法很多,凉饮消食化积,有镇静作用;烫热饮驱寒祛湿、活血化瘀。与鸡蛋同煮补中益气,强健筋骨。与桂圆或荔枝、红枣、人参同煮,助阳壮力,滋补气血。与活虾(捣烂)60 g共烧开服,每日一次,连服三天,可治产后缺乳。黄酒浸黑枣、胡桃仁,不仅补血活血,且能健脾健胃,是老幼皆宜的冬令补品。浸泡龙眼肉、荔枝干肉,于心血不足,夜寝不安有功效。酒冲鸡蛋是一种实惠的大众食补吃法。浸鲫鱼,清汤炖服,哺乳妇女的乳汁即能明显增加。产后恶露未净,用红糖冲老酒温服,补血,且能祛恶血。阿胶用老酒调蒸服用,专治妇女畏寒,贫血之症。饮用温和的黄酒还可以开胃,因为黄酒内的酒精有机酸、维生素等物质,都具有开胃功能,能刺激、促进人体腺液的分泌,增加口腔中的唾液、胃囊中的胃液以及开胃的功能,能刺激、促进人体腺液的分泌,增加口腔中的唾液胃囊中的胃液以及使鼻腔湿润。这样就可能增进食欲,并能保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酒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做到以酒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酒戒》、《酒箴》等,反复阐明,饮酒“不及于乱”的道理。中国人在千百年来的生活实践中,深知“饮酒不及乱”,应有“三戒”、“五诀”,来实现以酒养生的目的。

所谓“三戒”就是:一戒饮早酒。“早酒晚茶最伤身”,不但影响一天的工作,且空腹刺激大,最伤身体。二戒饮斗酒。好胜赌酒,猜拳赌酒可以增加酬酢中的热闹气氛,但如果超过限度,就会破坏欢乐的气氛,造成损肝伤胃的结果,甚至出现意外。三戒饮连席酒。一日中赴酬数次,连席饮酒,就是酒量最好的人也往往难以支持。

所谓“五诀”,就是一饮荤酒。饮酒必须有佐酒菜肴,边饮边吃富有营养的荤菜。二饮坐酒。要舒舒服服坐着饮喝,不可借酒装疯,狂跳欢舞。三饮慢酒。要细品慢尝,体会其味,切忌狂饮猛喝。四饮正酒。饮有注册商标的正宗黄酒,对来路不明的酒不饮。五饮节酒。要有节制,节制就是饮到自我感觉身心最为舒畅的程度为止。

除上面提到“三戒”、“五诀”外,还应注意“七忌”:一忌冷饮。二忌空腹饮、盛怒饮。三忌混饮。四忌强饮。五忌酒后立即洗澡。六忌孕妇饮酒或酒后。七忌小孩喝酒。

上一篇:末代皇帝溥仪的饮食癖好 下一篇:贝聿铭品尝“天珍海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