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整篇章 明大技巧 啃硬骨头

时间:2022-09-01 01:58:55

在高考语文试题中,文学作品(散文、小说)阅读理解的考查题分量重、分值高、难度大。一份高考语文试卷,阅读字数5000字左右,文学作品阅读题的阅读文本1000字左右,分值22分,是作文之外分量最重的题目,而4个问题的设计基本涵盖了该文本从行文结构到内容主旨再到艺术特色等方面的所有问题,难度大是肯定的。因此,文学作品阅读题成了学生翻越语文试卷这座大山的一大障碍、一个绕不过的难关、一块充满诱惑又难啃的骨头。

必须明确的是,文学作品阅读题任何一个层面的问题,首先要以文本为依据。认真完整地阅读文本,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含义,深入细致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尊重文本的客观性,是阅读能力考查设题的基本原则。总览全篇永远是正确解答阅读能力考查题目的基础。任何企图仅凭所谓的方法技巧而绕开文本直接进入问题获取答案的做法是舍本逐末、得不到好成绩的,甚至可以说是徒劳无益的。

分析高考文学作品的命题, 所有问题概括起来涉及四个方面。一是问作品的某一处是什么含义。这类问题主要考查对文章词句段以及篇的理解。二是问作品的某一处是怎么写的,考查对写作方法的体会。三是问作品的某一处为什么要这样写,考查对写作目的的认识。四是问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或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考查对写作效果的鉴赏评价。

高考用问答的方式检测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及鉴赏。不同层面的问题,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阅读处理文本。同一个层面的问题,有大致相同的答题思路。有了这样的认识,就可以在纷繁的问题中保持清醒,迅速找到答题的路径。

一、“是什么”――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这类题目是任何一份高考语文试卷必考的,题量之大有时占到总量的四分之三。问题往往从词、句、段等不同角度切入,考查对句、段含义的理解以及对文内某种逻辑关系的把握。

(一)就词、句的“含义”设问,如近三年全国卷中“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的题目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一个大前提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类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一定要还原到句子或者段落原本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

(二)就全文主旨设问,如“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这类题直接要求概括主旨,使用概括文章主旨常用的格式“通过……表达了……”就可以作答。其中“通过……”是概括文章的具体内容,“表达了……”则是通过具体内容对抽象情感的认识把握。

(三)就某个范围的内容文意问“有哪些”,如“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

问“有哪些”,说明答案不止一点,要求考生筛选、分层、概括。分层时当合则合,不当合则分。根据赋分分点作答。

(四)就句段间因果关系设问“为什么”

解答这类题目要把握好文章中的因果关系。如,“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荡漾着近乎重逢的喜悦?”这类问题有的换了一种问法,如“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实际上就是“作者为什么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这类问题问的是原因,一定要从句段间的因果关系入手寻求正确答案。行文过程中的因果关系,有的有“因为”“所以”做标志,容易把握;有的则没有,这是答题的难点,要正确分析,准确把握。

二、“怎么写”――就文章的某种写法以及行文思路设问

“文章是如何‘说’开去的?”“文章是怎样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这类问题主要问写法,有的涉及文章思路。作答时需要从对内容的理解入手,联系所涉及的文学作品的一般知识如修辞手法、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人称使用、结构知识等的使用来作答。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为什么”――对写作目的、用意、好处的考查

“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作者为什么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里的生活?”这种题目,一般需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作答。从内容上说,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思;从结构上说,或者是为了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或者前后呼应,承上启下;从艺术效果上说,是为了强调突出,富于表现力。某种艺术技巧的作用大都由该技巧共性的作用和具体文意两部分组成。答案的来源就是以上三个方面,在答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四、“怎么样”――就某些词语、某个句子、某种表达效果鉴赏评价

鉴赏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审美活动,涉及面很广,但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中的鉴赏,一般停留在“用了什么手法,效果怎样”的层面。答题的思路是: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技巧,结合具体内容,赏析表达效果。另外,鉴赏的题目往往涉及首尾段的作用、独特的构思角度、文章的脉络线索以及语言风格等,这就需要考生具备鉴赏文学作品的一般知识。

要全面把握文章含义,准确解答问题,除了迅速抓住问题实质,有意识地运用一般答题思路作答外,还必须具备解读文学作品的一般知识,既要从文学作品的一般规律出发,恰当使用鉴赏术语,又要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使答案要点齐全,规范严谨,切中得分点。

高中生应该掌握的文学作品的一般知识大体有以下内容:

一是关于文学作品的结构。结构指文章的行文思路、布局谋篇。

二是关于文学作品的技巧。表达技巧的内涵非常宽泛,高中阶段主要指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及其特点,表达技巧(对比、衬托、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举例或列举、白描、抑扬、渲染等)及其鉴赏。

三是关于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双关等)。修辞手法的鉴赏一直是一个受命题者青睐的设题角度。对这类问题的解答,首先要认准不同的修辞手法,其次明确各自的作用。

四是关于文学作品的人称。每种人称有它的文学作用,如运用第一人称,显得自然亲切、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运用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有时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如果对方是被谴责批判的,运用第二人称能形成与对方面对面质疑、责问、批判的语言环境,使作者感情的表达更为强烈,态度更加鲜明。运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这些关于文学作品的一般性知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是高考鉴赏、评价类试题必考的内容,教材中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会不同程度涉及到。在综合复习阶段,一边认识这些知识的运用特征,一边结合具体课文深刻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产生的作用。将知识的储备和能力的训练并重齐抓,就能在考试中结合具体的文章主旨、作者情感、强调重点等自如作答。

作者简介:

王爱民,高级教师,执教于甘肃省定西市第一中学,市骨干教师,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专家,学校教研处副主任,校报总编。

(责编 张敬亚)

上一篇:诵读――净化学生的心灵 下一篇:网络资源 “催化”中职幼师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