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循环经济 发展生态农业

时间:2022-09-01 01:43:15

推行循环经济 发展生态农业

近年来,由于能源紧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海港区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力争做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使物质和能源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一、主要做法

(一)节约能源,发展立体种植。为实现光、热、水、土等资源的充分利用,着力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利用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大力发展农作物轮作、间作、套种模式和棚室蔬菜间作模式,发挥土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积极引导农民通过“错时、错位、错用”,巧做“错”文章,为农民致富增收开辟新路。

种植反季节蔬菜、水果,错开集中成熟上市的时间,打好“错时”增收牌。引导农民调整果蔬种植结构,发展大棚果蔬、秋延后果蔬和越冬菜。西付店村民云鸿瞄准市场需求,种植名为“满堂红”的桃,果品口感好,成熟期较晚,避开了其他桃类的上市高峰,年收入近2万元。在果树下套种秋花生、小麦、玉米、小豆、大葱等,甩好“错位”种植牌。东付店村果农陈桂珍利用自家的果林,在果苗的空行里种上小豆、花生、白薯等矮秆作物,既利用了果林空间,又增加了经济收益,总收入达到6万余元。

(二)变废为宝,发展循环经济

1、推广沼气池综合利用。当前,农业生产在受到市场约束的同时,越来越受到资源紧张的制约。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气物综合利用后,是转入下一个生产环节或方便农民生活的好原料。以往农业废弃物被随意丢弃或点火焚烧现象较为普遍,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针对这一情况,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全区立足自身实际,通过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提倡种植户、养殖户“联姻”等多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引导农民“变废为宝”,将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实现农业效益的最大化。自2003年以来,共建沼气池776个,其中200立方米以上大中型沼气示范工程3个,分布在北港镇牙子山、西港镇小乐安、东港镇西付店村。

(1)小乐安养猪场联户供气沼气示范项目。小乐安养猪场联户供气沼气示范项目位于小乐安寨村南养猪场院内,距村约1,500米,为解决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该养殖场投资约35万元,建有400立方米沼气池一座,并配备沼液沼渣运输车、输气管道等。该工程项目已于2008年7月完工并正常运行,正常运行后,养殖场粪便可以全部入池,既改善了养殖场环境,同时平均每天可产沼气80~100立方米(冬季除外),年产沼液沼渣1,000多吨。沼气除用于养殖场烧水、点灯、给子培室增温外,还可以供应小乐安寨村30多户农户烧水、做饭等;沼液、沼渣供给农户用于给周边的果树、蔬菜及大田施肥,不仅能降低化肥、农药使用率,而且还能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同时,沼液还能用于给育肥猪拌饲料,缩短育肥猪出栏时间,年增效达6.5万元。

(2)福安养殖场沼气工程。福安养殖场沼气工程位于韩庄村西部福安养殖场院内,养殖场占地面积20多亩,现养母猪200多头。为改善养殖环境,养殖场建设50立方米沼气池4个,对养殖粪便进行处理,现已正常运行,所产沼气除供场区职工烧水、做饭外,还可以给猪舍取暖,沼液沼渣用于院内樱桃树和大棚蔬菜施肥,不仅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而且还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符合生态农业发展要求。

(3)宝洪果菜专业合作社蔬菜棚沼液利用示范点。海阳镇鲤畔庄村30立方米沼气池一座,10立方米沼气池一座,所产沼气用于宝洪果菜专业合作社12个蔬菜棚沼液浇灌,面积30亩,示范作物有西红柿、豆角、青椒等果菜类蔬菜及生菜、香菜、油麦菜等叶菜类蔬菜。果菜类整个生长期浇灌沼液4次,间隔15~20天,叶菜类整个生长期浇灌2次。

通过观察对比,菜用沼液浇灌的西红柿与常规施肥的西红柿相比,沼液浇灌的西红柿长势健壮、叶色深绿、果实圆整、着色均匀、鲜艳、光亮、口感好,抗病虫害能力增强,每棚西红柿浇灌一次沼液约省复合肥100斤,同时减少了农药的投入,节约了生产成本,增产、增效幅度在20%左右,年增产值约5.5万元。

(4)北港镇魏家沟村户用沼气。建100立方米沼气池1座,基本解决了该户做饭、照明问题,年增产值1万元。

2、制作生物菌肥。海阳镇的鸿腾牧业是比较大型的养牛企业,每天产生达20吨的牛粪,成了令总经理方洪江头疼的问题,如果不能加以合理利用,不但不会产生任何价值,还会成为污染的源头。他开始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流。如何打造成环保型厂区,与周围环境处于一种共生共荣的状态,方洪江在积极寻求中找到了一条可以集经济、环保、社会效益“三赢”的道路,与北京农科院生物研究所合作,把牛粪变成有机肥。并在原有合作成品的基础上又多加入了3种益生菌,让他的“牛粪肥”更加有了“营养”,这种肥料全部由天然成分结合转化而成,有机质含量高,对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植物根系增长有很大促进作用。今后主要销售方向是蔬菜、花卉等种植户。消除了粪污,做到了环保。现在牛粪有机肥的市场价格达到每吨1,500~1,800元,净利润能够达500元/吨,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市场前景广阔。

(三)植树造林,发展生态农业。一是结合工程造林,搞好通道、河流及其可视范围内的绿化,发展速生丰产林基地;二是结合荒山开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以大樱桃为主的热杂果基地及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基地;三是结合生态文明村建设,加大四旁植树力度,搞好村庄周围及乡村道路绿化。林木覆盖率达到40%,农村林木覆盖率达到60%,实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绿树成荫的良好生活环境。将村屯绿化和四旁植树纳入林业建设总体规划,加以推进和实施。村庄绿化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绿化档次,加快步伐,达到大街绿化成景、小巷植树增绿,庭院花木点缀,空地园林填趣,村周片林合围的景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最佳人居环境。

(四)推广科技,发展绿色农业。大力推广蔬菜病虫物理防治、机械防治、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积极引进技术先进的无公害灭虫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逐步推广诱虫黄板和性诱剂,提高蔬菜生产的安全性。海港镇小李庄村引进“频振式”杀虫灯7盏,防虫网1万平方米,诱虫黄板2,400张,性诱剂使用范围达10个棚。东港镇东付店村千亩果品示范园里,引进角额墙蜂,11亩大樱桃,既节省了人工授粉花费,又可繁殖蜂,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果树的坐果率提高了20~30%。目前,在东港镇像李铁林一样靠循环种养发展节约型农业发展致富的农民越来越多。大力推广农田测土配方施肥,根据不同地块为农民定制“营养餐”,改变施肥量一年比一年多、农田一年比一年瘦的现状。

(五)完善设施,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管灌渠灌,完善农业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引导农民改漫灌、串灌为小畦灌溉,积极推广管灌、喷灌、滴灌等现代灌溉技术。1998~2008年间,不断加强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已实施11个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涉及17个村,节水灌溉面积达2.07万亩,占全区总灌溉面积的48%,年节水达到400余万立方米。

在“储”和“节”上下工夫。东港镇投资150多万元,修建了2,300多延长米的排灌渠,充分利用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中水”,解决了3,000多亩农田的用水问题,水稻亩产达600公斤,比以往增收30%。东寨村投资40多万元挖建蓄水池11个,可储水1万立方米,解决了100多亩稻田浇灌难题。

(六)源头治理,减少环境污染。在治理河道污染方面,全面排查汤河两岸22家企业排污情况,并对汤河流域的排污口进行定期检查;开展河道治理工程,从城市河道和农村河道两方面入手,每天有13人负责河道保洁捞漂工作。针对农村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通过规划养殖区域范围,对河道周遍、汤河沿岸等重点地段进行定期检查等手段,确保畜禽养殖业建设远离重点区域,防止畜禽污染事件的发生。对东牛、鸿腾和远朋3个奶牛养殖小区完成了规范整顿。

(七)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旅游生态农业。依托地域优势,延伸产业化链条,完善农家饭庄等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形成采摘、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近年来,我区以中央和省市的农业投资项目为载体,先后谋划了小李庄蔬菜采摘观光园、东连峪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西港镇归提寨村莲花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宝润绿色农林观光游园等项目,促进了旅游生态农业发展。小高庄村百果园已取得A级资质。

二、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一是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入手,突出减量化原则,在“节省”二字上下功夫,从省中求好、省中求多;二是从污染治理入手,把污染治理与加快发展结合起来,变单纯的赔钱为既要花钱又要赚钱;三是从生态修复入手,将“退耕还林”等生态系统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型工作来抓;四是从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入手,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上一篇: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源何在 下一篇: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