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结缘 第12期

时间:2022-09-01 01:25:34

我与书有着不解之缘。

买书:乐颠颠

能回忆起最早的书事,是作为军人的父亲去队部时,把我扔进了部队的小图书馆,他要我从小受到书的陶冶。没有多少文化的父亲,在我童年时。对我说了句令我终身难忘的话:“路过书店不进去,就是罪过!”话中饱含着他们那辈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后生所寄托的希望。

于是,小城的书店里,常有我的身影。买的第一本书是0.42元的高玉宝著的《我要读书》,这是一本厚厚的书,不是连环画,是我少吃14根冰棍省下的钱买的;于是,每逢出差、讲学到一个城市,其他地方去不去关系不大。但至少要去一两家较大的书店;于是,我那不大的书屋里,已有一万余册藏书;于是,朋友到我家,总爱在书屋里与我交谈;于是,不少认识和不认识的家长,总喜欢带着他们的孩子到我那书屋坐坐。连我的女儿也喜欢在书屋的另一张办公桌学习,说:“在这里学习效率特别高。”

常有这种情形:某个中午与妻话别去沪出差,到了机场先在“空港书屋”淘本书以备飞机上读。如果淘不到想要的书,也不要紧,我包里还有书可读。下飞机后又直奔书店,妻子午睡醒来,她这边一个短信:“到否?”我那边回复:“在书城淘书多时,不知你醒否,不敢打扰。”“天哪!”

到北京淘书,更是乐不可支。

京城的书,颇有大气,品位确实高,观点确实新,信息量确实大,文笔确实好。

乐颠颠地淘书,还要美滋滋地读啊。

读书:美滋滋

我读了三年的全寄宿制幼儿园,在农村小学读了五年(小学跳了一级),在城里中学读了五年。我们兄妹四人,我是长子,父亲对我有一个“严格”的要求,所有的作业必须在学校完成,回家必须干家务。所幸,那时的学习没太大的压力。于是。我练就了这样的本领:能抓紧时间快速地在学校里读很多书并完成作业,回家后能有条不紊地干完家务。我当时的感觉就是读书是非常快乐的,干家务也是非常快乐的。读了十年书,除了寒暑假,我几乎没有在家做过作业。现在的中小学生。哪有我那时的快乐。

当了老师后,又该怎样读书呢?

我摸索了一套读书法。一是按系列学习。如,我教数学,数学竞赛是一个系列,数学建模又是一个系列。二是精于一地学习。如,我当副校长,觉得张楚廷所著的《校长学概论》很适合我读,精读它,读透它,然后再“博览群书”:《校长学》、《校长素质论》、《成功校长的实践与研究》、《现代学校管理学》、《给校长的建议――101》等。这样就等于打开了一个缺口,建立了一个根据地,然后再乘胜追击,逐步扩大“作战”领域。三是分层次学习。如“创新教育”专题,我是这样从高层往低层学习的:《创新教育》+《脱颖而出――创新教育论》--+《创新教育与学科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指导》―,《教师创新行为案例与评议》―,《创新教育百例创新教育百忌》等。

作为教师的读书更多是为了教书。

教书:喜洋洋

我是很喜欢教书的。当校长时,经常找机会去上课。

我教书,一是有爱心,二是讲方法,三是有几招。

晓江同学在我们班只呆了一天。第二天就到省体工队去了。作为班主任的我,组织班上的学生为他召开了简短的欢送会,同学们说了许多激励的话,我也对其品德、学习、运动水平等方面提了些要求,然后是晚上家访,再然后是长达三年的信件往来。为一个只呆了一天的学生做了这么多的事,这就是我的育人观,这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

写书:路漫漫

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出书,竟然在自己30岁的时候,写了本《初中生学习方法与能力培养》的书,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其实,我的写书,有别于作家,我写的书是研究与实践的结果。

深圳某重点中学在《中国教育报》刊登招聘优秀教师消息,应聘的第二个条件是“能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我在思考这个条件的含义时,悟出这样一个道理:教师不能仅停留在娴熟的教学基本功上,要实现最终的事业成熟,教师还必须是一个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自觉地将实践纳入科研的轨道,走“教、学、研”之路,必将会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为探索未来教育、教学规律作出新的贡献。

2007年8月,我的第76本书《学生高考必备》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2008年3月,我的第78本书《中学生安全教育读本(主编)》由鹭江出版社出版。

2009年3月,我的第82本书《走向卓越:为什么不?》将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9年4月,我的第84本书《师者回眸》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也许是写书写上瘾了,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写100本书。

买书,读书,教书,写书,一介书生的书底人生。

(作者系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林彦)

上一篇:诺言,你守候了吗 下一篇:实施海洋强省战略 壮大海洋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