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分析

时间:2022-09-01 12:58:36

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分析

【摘 要】 本文从“伏羲文化”作为天水地区特有的一种人文旅游资源的角度进行一系列分析。首先阐述了伏羲文化的内涵及价值;其此,分析了伏羲文化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三,提出伏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完善基础服务实施,强化监管体制,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树立资源的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科学发展观念;政府应扩大资金投入和对外宣传工作,开发更广阔的市场;开发天水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打造“伏羲文化”特色旅游品牌。

【关键词】 伏羲文化;旅游资源;天水经济

在古代中国历史系统中,伏羲氏演八卦、教民结网捕鱼、改变婚姻习俗与传统落后的记事形式等一系列功绩影响深远,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居于三皇之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打造天水旅游品牌的重要文化资源,合理开发“伏羲文化”对促进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将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伏羲文化的内涵及价值

晋代皇甫谧在《帝王世纪》说“太昊帝袍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妊,生伏羲,长于成纪”。按皇甫谧所言,伏羲的出生虽然带有了神话传奇色彩,但生于成纪,就以汉代北地设天水郡而言,其所说的成纪应指的正是在天水地区。北魏《水经注》也记载道“成纪水古渎,东迳成纪县,故帝庖牺所生处也”,后世所说的成纪县,也更应该是在今天的天水境内。故其作为文化的特征主要有两方面:

1、显性文化

即与伏羲文化有关的建筑遗迹和文明遗址。天水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文化繁荣的地区,保存至今的名胜古迹众多,伏羲文化资源丰富。其主要由五个方面构成:“羲皇故里”、卦台山和伏羲庙、女娲庙、秦安和甘谷伏羲遗址、伏羲女娲传说。[1]这些人文景观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享有盛名的历史遗迹,也是天水地区极其丰富、深厚的旅游资源。

2、隐性文化

指与伏羲女娲传说和地方的民俗风情等,如民间流传着大量的伏羲女娲传说,为这座古城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传说告诉我们伏羲创造了人类,因此,凡是华夏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人们,毫无例外都是伏羲的子孙。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她的根还在中原大地,在伏羲的出生地天水,这对于天水地区的旅游开发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意义。[2]

今天,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不但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极为宝贵的旅游资源。天水市要让伏羲文明在当前继续焕发出新的生机,以更好的促进本地区今后经济的繁荣发展。

二、伏羲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天水,这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名城,作为全国优秀的旅游城市,素有“羲皇故里”之美誉,集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就旅游的角度而言,伏羲文化资源属人文旅游资源,但“人文旅游资源如细分,可分为历史古迹,民情风俗,文学艺术,建筑园林,娱乐购物等几大类别。”[3]因此,与伏羲有关的古迹、遗址等显性文化载体景观,是现阶段天水地区的很有开发价值的人文旅游资源。

伏羲庙,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本名太昊宫,是一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风格庄严宏伟,建筑错落有致。院内现存的明清古碑21处,历史研究价值丰富,并且当前庙外建设的伏羲城已成为天水市古城特色鲜明的旅游景区。另外,秦安大地湾遗址、女娲庙和麦积区三阳川境内的卦台山等,也都是伏羲文化资源重要的显性文化载体景观组成部分。

天水市伏羲庙在2012年不断发挥旅游品牌作用,旅游接待人数总体运行态势保持良好。伏羲庙全年接待游客31.3万人次,比去年增长19%,收入4163395元,比去年增长39%;导游讲解次数5199次,比去年减少4%,讲解收入235768元,总收入4399165元。仅在“五一”三天假期间,天水市共接待游客9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5%和19.54%。伏羲庙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天共接待游客1.4391万人次(4月29日4542人次、4月30日4823人次、5月1日5026人次)。随着天水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日益提升,长假期间,来天水的游客地域更加广泛,层次更趋多元。其中甘肃游客占40.6%,陕西游客占26.3%,四川游客占4.7%,宁夏游客占1.5%。除了相邻省份,北京游客占14.1%,其他地区游客占12.8%。以短程游客为主,自驾车游持续兴旺,再次成为了伏羲庙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4]

而且,自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每年的甘肃省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和中国天水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在天水的举办,使全国及世界范围内的人们对“寻根祭祖圣地――天水”的认同感逐年加强,进一步提升了天水市“羲皇故里”的地位。在2012年伏羲文化旅游节和敦煌行两大节会期间,全市分别接待游客66.8万人次、1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为3.63亿元、6.26亿元。而且仅在1至7月,全市就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52.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79%[5]。

综上分析可知:近年来天水旅游人数和收入明显上升,较往年增幅较大;客源结构更趋广泛。其原因是与伏羲文化有关旅游事业的逐渐完善,旅游市场规范有序,有效的提升了天水旅游的对外知名度,使其与天水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

三、伏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伏羲文化”作为天水的文化旅游资源,现阶段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但仍未很好的与当地经济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使其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突出表现以下几个问题:

1、基础设施相对欠完善,景区开发不全

伏羲文化在全国的知名度虽然很大,然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承载力、餐饮服务业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限制着景区的发展。目前,游客进入天水市,公路交通存在高速公路少、路况差的问题,铁路交通可乘坐的火车班次数量有限。景区开发有零星和随意的特点,未形成体系,如伏羲庙、女娲庙等景点,景区开发不全很大地阻碍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2、旅游管理未形成精细化,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水平不强

虽然每年旅游经济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表现在中短线和周边游客占市场主体,自驾车游客迅猛增长,本地休闲游、城郊游、农家乐游增势较快,旅游接待趋向规范化、人性化和特色化,旅游的综合拉动效应更加显现。[6]但是,在旅游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疏漏,尤其交通不便影响游客数量,以伏羲庙、伏羲城为代表:城外随处停车、城内乱摆摊等对整体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庙内的服务人员少、服务项目相对单一、服务质量较低,博物馆整体讲解能力不强,不能很好的满足游客的需求。

3、政府的投资和宣传工作不够,旅游产品开发少

伏羲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未形成一种很具规模的文化旅游产业。天水市政府对建设伏羲文化的投资力度可能不够,未举办较多的全国伏羲文化交流会,以扩大城市文化知名度。再者,产业链较短,旅游纪念品少。仅以城内的古玩店、泥塑店、小型手工玩具店为代表,难以显现伏羲文化的内涵,且纪念品档次低、价位高,展现“羲皇故里”名城风采的地方特色商品少,没有形成品牌商品。

四、伏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要改变现有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天水市就要把现阶段建设“文化强国”和“文化大省”的有利政策相结合,使之朝着科学化的趋势发展,以促进全市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今后在“伏羲文化”资源开发中注意以下几点:

1、完善基础服务实施,强化监管体制,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目前,天水伏羲城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在交通、服务业、文化广场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效,应当继续完善景点服务,加快航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处理好旅游工作运行和协调机制,做好景点交通的接待及管理工作,扩大旅游规模,确保旅游的顺利、平稳运行,全力打造旅游精品景区。

同时,加强行业管理,提高旅游产业服务水平。重点查处零负团费、虚假广告以及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树立良好的旅游行业形象,全面提升全市旅游服务品质,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做好各类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旅游行业服务水平。这样才会使游客感受到天水的人文旅游气息,突出“华夏文明之源”的旅游总体形象。

2、树立资源的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科学发展观念

可持续发展,即不破坏旅游地的环境,以达到人地和谐发展。随着游客群体更趋多元,故在旅游的同时应注重环保。政府在开发伏羲文化旅游景点时要避免产生污染,并对当地所有产业进行监控。只有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才能使资源达到最大发挥。

3、政府应扩大资金投入和对外宣传工作,开发更广阔的市场

在形成以伏羲文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网络过程中,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政策等方面的倾斜,要把伏羲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重点。扩大宣传,积极参加各类旅游推介工作,组织策划好“观世园・游天水”的各项活动;对外重点打好“祭祖圣地”、“休闲度假”等品牌;积极筹集宣传,创办文化公司,把伏羲女娲故事改编成电影、动画片、动漫等。[7]同时,对旅游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扶持,把旅游企业的人才培训纳入就业再就业培训计划,促进全市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全面提升“羲皇故里”的知名度。

其次,依托地方和区域节会,推进产业融合,积极培育节庆旅游品牌,延长旅游产业发展链条。不断探索和创新节会模式,重点举办好伏羲公祭大典和文化旅游、协助办好 “敦煌行・国际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旅游节庆活动,集聚人气,拉动市场,突出的体现其区域经济和特色文化资源,提升天水旅游影响力,全面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及辐射区的区域协作,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经贸、旅游、文化合作与交流,实现互利共赢,让天水伏羲文化成为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

4、开发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打造“伏羲文化”特色旅游品牌

天水市要拓展思路,以天水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基地和企业为载体,加快旅游商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开发丰富多彩的工艺品,体现地方特色文化。今后,“要强调以市场为导向,要敢于不断开拓,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从市场需求着眼,适应购物者的欲望,创造出式样新颖、做工精产品,是天水旅游文化产品从规模、品质、品牌、效益上形成新的经济体系”。[8]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之间全力的合作,不断加快便携式、好摆放、深内涵、特色化的文化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使旅游商品市场向特色化、精细化、艺术化发展,并实行景区旅游商品的连锁经营产业协作,不断提高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在旅游产业中的比重,有效拉动经济的综合效益,全力打造“伏羲文化”特色旅游品牌。

五、小结

伏羲文化,是我国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传播影响应该和甘肃敦煌文化和山东孔子文化同等重要。它与后者的关系是源流与支流的关系,这无疑说明建设甘肃文化大省、加速伏羲文化产业化已是现在和未来摆在甘肃每个人面前的一条重要的道路。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把伏羲文化的开发作为重心,利用伏羲文化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力,开发以伏羲文化为主的产业,以此来推动天水经贸、旅游、文化、交通、餐饮等各行各业的繁荣与发展,进而拉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此,政府、各界各行业以及广大民众就要把打造“伏羲文化”特色旅游品牌,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展现天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重要历史使命,共建一个繁荣和谐的天水城市新形象。

【参考文献】

[1] 刘雁翔,李建成,雍际春.天水伏羲文化及旅游开发论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

[2] 张修桂.伏羲文化与天水旅游资源开发[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1.

[3] 杨桂华、陶梨.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4] 甘肃省天水市旅游局办公室.天水“五一”小长假旅游市场人气旺,2012.5.2.

[5] 甘肃省天水市旅游局办公室.天水市旅游局2012年工作总结和2013年工作打算,2012.11.20.

[6] [7] 甘肃省天水市旅游局办公室.天水“十一”旅游黄金周总结,2012.10.8.

[8] 董栋、甘波.天水伏羲文化产业资源开发探析[J].四川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0.4.

【作者简介】

王星栋(1993-)男,甘肃天水秦安人,河西学院文学院.

上一篇:新疆喀纳斯风景区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下一篇:高职院校企业订单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