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共推、三轴联动、四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时间:2022-09-01 12:28:32

“双向共推、三轴联动、四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摘要:基于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2.5+0.5”学制分段改革背景,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积极探索“双向共推、三轴联动、四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教师教学团队、核心课程与校本教材、实训基地、社会培训、技能竞赛、人才培养质量等的建设和提升。

关键词:“2.5+0.5”学制分段改革;“双向共推、三轴联动、四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1C-0046-04

近年来,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灌南中专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以适应职业发展为导向,以满足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构建了“2.5+0.5” 学制分段改革背景下“双向共推、三轴联动、四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融合,提高了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模式构建的意义

(一)适应产业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电子信息产业具有产业规模大、技术进步快、产业关联度强、生产模式扁平化等特征,在技术和组织管理方面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此,学校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紧密结合。

(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的需要

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专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安排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平台性课程和专业方向性课程结构与课时比例,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课程体系融入终身教育理念和中高职衔接内容,深入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

(三)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育内容的需要

基于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2.5+0.5”的学制分段改革背景,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循序渐进的“双向共推、三轴联动、四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既有利于学生的技术技能养成,同时按其知识、技术技能形成规律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有序地编排各自实践教学进程。

二、模式建设的内涵

“双向共推、三轴联动、四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基础,以形成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要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四个方面内容:

(一)“2.5+0.5”人才培养的学制分段改革

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推行江苏中等职业教育“2.5+0.5”人才培养学制分段改革,加强校内文化基础教学、实训教学和校外认知实习、教学实习,实行校内教学2年、校外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超过0.5年。形成由公共课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即平台课程;专业技术技能训练课程,即方向性课程)组成的课程结构(如图1),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比确定为4:6。学生在校学业期间课程间保持不断线与相互渗透,在校内2年实验实训实践教学与校外0.5年顶岗实习实践不隔离,从而形成课程实施各要素、各环节按时间、内容等先后、交叉、渗透的系统融合,浑然一体。

(二)“双向共推”人才培养的导向

“双向共推”是指在“2.5+0.5”人才学制分段培养中,创建模拟真实的“岗位情境”导向的教学环境,构建以真实的产品为训练对象和教学载体的“产品导向”课程体系,形成在校期间2.5年校内实践训练、0.5年校外顶岗实习的“岗位情境,产品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

这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计体现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岗位群归类细分;二是从岗位群中提炼代表性工作任务;三是寻找典型工作任务的产品载体,设计出“产品导向”的课程体系。[1]“产品导向”,即指在“岗位情境”所模拟的岗位和企业标准化生产的学习环境中,以合作企业提供的真实的电子产品为训练对象和教学载体,将产品的设计、生产、安装、调试、维护和维修过程中的岗位需求,融入到技能培养的各个环节,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管理规范和能力评价。[2]

(三)“三轴联动”人才培养的取向

学校遵循中等职业学校三年制学生身心成长和职业发展规律,围绕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和跨行业职业能力的要求,构建了以学生“三轴”发展(职业技能、技术精神、职业素养)培养为取向(如图3),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产品生产过程为载体,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的课程体系,不断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四)“四层递进”人才培养的模型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三轴”发展为取向,以“四层”递进能级技能(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与岗位技能)为训练方式、以创业创新能力培养贯穿融合于一体,构建“相互平行”、“相互融合”、“相互交叉”课程整合结构,构建职业能力培养递进式螺旋上升的实践教学体系。[3]其中“相互平行”是指“四层”递进能级技能培养的各层级的教学计划相互平行,课程流程相互平行;“相互融合”是指“四层”递进能级技能培养的各层级的课程知识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相互融合;“相互交叉”是指“四层”递进能级技能培养与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相互交叉,课程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的落脚点相互交叉。

三、模式实施的成效

(一)教学团队水平得到提升

学校构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长效机制,成立由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名师工作室。近三年培养了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3名,“双师型”教师18名;从行业企业聘请4名工程师和技师担任兼职教师。专任教师12篇,主持或参与完成科研课题8项,主编或参编教材10部,获发明专利3项。

(二)核心课程与校本教材有效开发

校企共同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3部,实现教材、教辅、教具、学具、课件和网站等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参与省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协作组《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技术》等10门核心专业课教材开发,促进了“教”与“学”的过程互动,“讲”与“练”的实训融通。

(三)实训基地建设卓有成效

学校新建(扩建)了智能家居安装维护实训室等7个,建成教学与实训一体的现代化“技能教室”。建造实训录播教室2个,形成了10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共建10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1个,校企共同完成实训实习任务,实现了学生技能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

(四)社会培训得以拓展

近年来,共完成中、高级工3个工种350人次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工作,通过率100%。为相关企业完成电子类人才订单、定向培养或岗前培训年平均300人次。

(五)技能竞赛成绩显著

近三年来,在市级以上技能比赛中31人次获奖。其中师生获得市电子技能大赛一等奖累计达4人次,获得省电子技能大赛三等奖以上累计达5人次。

(六)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

近几年来,毕业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中级考试获证率达100%,对口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学校为相关企业培养培训近1000名电子专业一线技术人才。

四、模式构建的思考

(一)课程体系构建要体现“实践性”

“2.5+0.5”学制改革背景下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强化实践性教学,严格执行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之比为4:6(实践性教学比重达到总学分一半左右),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实训设备、实训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开发“实习产品”,推动教、学、做的统一。

(二)实训基地建设要体现“情景性”

基于岗位职业能力以产品生产过程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实施,需要强化校内实训场地设施布局与企业生产工作流程相对接,形成专业技术发展历史、行业企业精神、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设备功能介绍、典型产品介绍等专业环境布置,推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

(三)教学实施要体现“生产性”

学校要围绕专业(群)职业岗位核心技能,在保证学生基础及核心技能培养的前提下,结合市场需求,主动承接企业生产服务“订单”,优化“实习产品”,全方位对接企业生产过程、工艺要求、管理规范,推动“实习产品”逐步走向市场,实现消耗性实习向生产性实习转变。

(四)教改推行要体现“职业性”

学校需要根据专业特点,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和实施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进一步推进小班化教学、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完善学习困难学生帮助机制等。

参考文献:

[1]任枫轩.高职“岗位情境――产品导向”的“2+1+1”实训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

[2]徐超,葛红美.“产品引导,三层递进”模式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2(17).

[3]周如俊.“2.5+0.5”学制分段后中职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4(3).

Constructing the "Two-way Push, Three-party Linkage and Four-layer Progress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A Case Study

LUO Miao & XIANG Liang-tang & ZHOU Ru-jun

(Jiangsu Guanna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Lianyungang 225000,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egmented reform of the "2.5+0.5" credit system in Jiangsu provincial vocational education, Jiangsu Guanna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actively explores the "two-way push, three-party linkage and four-layer progress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which has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faculty, core curriculum and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training bases, social training, skills competi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Key words: the segmented reform of the "2.5+0.5" credit system; "two-way push, three-party linkage and four-layer progress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construction

上一篇: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中职汽修专业教材开发 下一篇:“三真一融合 校院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