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着鲜血的纪念

时间:2022-09-01 12:25:42

比利时,佐内贝克,一排排墓碑井然地矗立在一片雅致的陵园里,静静地诉说着百年前那段封尘在历史长河中的记忆。

在那场二战前一直被称为“大战”的战争中,帝国灰飞烟灭,化学武器粉墨登场,数以万计的妇女从此走上了工作岗位……尽管过去百年,但一战烙下的深刻印记却从未褪色,它依旧对领土与地理、人民与民族,对现代战争的诱因与结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被定格百年的格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英联邦公墓,泰恩河摇篮公墓中长眠着12000名士兵,其中8400人的墓碑上刻着“一战士兵,其名神知”。相较于一战中850多万的死难者、2000万重伤员,12000这一数字显得微不足道,不过,在一战中西线战场的各个村庄中,修建纪念碑不仅仅是为了纪念那段透着献血的历史――一战开启了一个传统:将普通士兵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并将其安葬在军官身边。

众所周知的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索,之后战斗持续了四年半,欧洲、中东与亚洲都陷入战争的泥潭,现代世界格局也从根本意义上得到改变。

数以万计的妇女走上工作岗位,从此妇女选举权运动风起云涌;乌克兰、波兰以及波罗的海国家从此取得了独立;中东地区涌现了一批新兴国家,它们的国界线往往由西方领导人秘密制定(ISIS所要打破的国界线即一战中被划定的国界线);在文化上,众多国家对战争心理创伤有了全新的认识;美国也迈出了成为全球霸权的第一步,不过美国总统威尔逊终究没有实现其建立国际联盟的雄心壮志,再加上威尔逊极力主张停火,且支持含义不明的“民族自决”,从而爆发了诸多乱象,美国势力随后迅速退出欧洲,这也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种子。

事实上,对于所有参与一战的国家而言,一战给它们留下了深浅不同的印记。对法国而言,开战是对敌军侵略的必要回击,尽管在二战中法国一溃千里,但是在一战中,法国与盟友通力合作,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德国为一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最后却以惨败收场,革命、复仇主义、法西斯主义、种族屠杀战后开始在德国涌动。对此,战争史学家马克思・黑斯廷斯表示,要是德国不卷入战争的漩涡,其经济实力将会在20年之内冠绝欧洲。直到现在,德国依旧无法走出过去的阴影,依旧拿捏不准究竟该往欧洲输出多少政治经济实力。

英国该不该参战?即使到了现在,这一问题依旧还存在争议。英国最终参加了一战,虽然一开始奔赴前线的只是数百万的志愿军,但是随着阵亡数字的增加,英国终于在1916年强制征兵。在索姆河战役中,仅仅第一天,英国就有2万士兵阵亡,4万人受伤,60%的军官阵亡――这样的血色记忆一直刻在英国民众心里,“为了那几英尺土地,从而导致成千上万人流血牺牲,这是愚蠢的做法”的想法开始深入人心,这也为二战中英国的“绥靖政策”埋下了民意的基础。

一战的惨烈教训也让人们开始质疑,究竟是1914年的教训还是1939年的教训更适用于今天。究竟是“克制可以避免战争”还是“克制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在对待俄罗斯问题上,这两个经验之谈一直让西方国家纠结不已――现在的俄罗斯一直被比作一战前的德国:它们都想恢复本国昔日的荣光,且都拒绝接受和平的协议。

战争依旧在继续

尽管经历了一战、二战,争夺欧洲大陆的统治权斗争依旧在继续,时至今日依旧没有平息――俄罗斯与西欧或者说与德国的争斗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乌克兰,实际上,在一战中,俄罗斯与德国两大战争中都有乌克兰的身影。

冷战结束后,由于苏联的解体,南斯拉夫也开始解体,从此,民族、宗教、文化等问题开始困扰着这一地区,且源源不断地将这些难题抛给欧洲,至今依旧未能解决。波黑是如此,前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国亦是如此。

在北爱尔兰,类似的紧张局势也一直存在。1916年复活节起义爆发后,爱尔兰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即使现在北爱尔兰依旧留在英国,但是其意图脱离英国的心思从未间断。

在中东地区,一战后依据《赛克斯-皮科协定》划定的殖民地边界正在瓦解,ISIS组织正在试图挑战这一一战后确立起的国家边界,且成功近在咫尺。

巴以地区更是如此。1917年11月,英国签署《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从此巴以冲突就从未停止。

转眼间,百年已过,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那场影响后世深远的战争?不管史学家如何勾勒国家体系,讨论战争应该由谁负责,浸在人们心中永远抹不去的是那场血腥的战争失去的人。

正如历史学家G.M・特里维廉在自传中所写:“烈士们曾经鲜活的面容现在都已作古,他们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我们则接过了他们的衣钵。曾经他们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而我们也将像他们一样,消失在暗影里。”

Fiona根据《纽约时报》《卫报》、等综合编译。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高职护生专业课本阅读心理探索 下一篇:重视过程管理 追求精致教育 彰显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