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诗词的情境教学

时间:2022-09-01 12:23:55

小学诗词的情境教学

【摘 要】诗词中的情境教学应把握情境的含义,抓住情境教学艺术性和审美性的特征,在反复吟诵文本中,课堂导入中,品词析句中进行,并通过激发想象思维,角色扮演,亲近自然等教学活动来优化情境,更好的进行教学。

【关键词】情境教学;活动拓展

情境是指事物在具体场合呈现出来的样子。情景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引入创造出形象、具体可感的场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良好地发展身心和情感,达到教学目的。

一、情景教学的必要性

诗词是一种凝练的,节奏感极强的抒情性文学体裁,它是较为纯粹精微的文学种类,是华夏民族文明的瑰宝,是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精髓。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任务,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诗词的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至关重要。一方面,它起到美育的作用,主要包括陶冶美的情操和提高审美鉴赏力。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学习小说、戏剧、散文都可以从诗词入手,培养趣味。一方面,诗歌的教学对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重要作用。他对识字、诗法、吟诵、知人论世、会意都有涉及。在反复涵咏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

诗词的内容大都源自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如远征、离别、谪迁、行旅。离当代学生的生活较远,一些语法、句式、意象的运用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单纯要求背诵而不解其意,虽因诗词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但学生也容易忘记。重复机械训练,学生容易对古诗词的学习失去兴趣,产生消极心理,效率不高。而情境教学就可以作为一个基础的诗词教学手段广泛应用。

二、情境教学的特征

1.直观性

情境的主体就是形象。情境教学,就是要搭建抽象的知识与学生实践活动的桥梁。这里的直观,不是指将简约抽象的科学知识具化,而是能够将知识、语言和其所表征的相关背景、现实事物连接起来,使理论与实际经验、新知识和旧知识、感性与理性在情境中相统一。

2.审美性

仅有直观的教学方法只能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这不是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使用情景教学法设置的场景,往往饱含情绪色彩,教师通过声音、视觉的辅佐,层层渲染,唤醒学生审美意识,引发学生切身之感,沉浸其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教学内容,还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熏陶。将美育内化为鉴赏能力,无形中提升了自身品味和素质。

三、情境教学的基本运用

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具体运用情景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内容。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反复吟诵,课堂导入,品词析句和活动中进行。

(一)在反复吟诵中领悟情境

别林斯基认为诗歌是最接近音乐的文体,诗歌就起源于人们的口头吟唱。因此,诗词从一开始就富于节奏和音律。在小学课堂上,以读代教,反复吟咏,是学生进入诗文意境的最佳方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引导学生用读把诗的文字符号变为可感的声音形象。如李白的《将进酒》,诗人的文字行云流水,多用夸张和比喻,气魄豪迈,但是全诗却始终有一股浓厚的悲凉情调。教师可以通过读书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让学生通过朗读走入到情境之中。在读《诗经》时,还可以配合诗歌本身的节奏,帮助学生记忆。在反复吟诵之中,学生自然就走进了文本中的意境里。

(二)在导入中制造情境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的导入,能将学生一下子带入情境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主题的歌曲、动画、图片等进行导入,拉近诗歌内容与学生间的距离。也可以通过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写作背景,使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还可以结合诗歌内容用情景再的方式导入,如:你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狂啸声,刮到脸上,寒在心里,读─―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你看到大雪纷飞的凄凉,读──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你看到寒屋,听到犬吠,读──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此刻夜半三更,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寒屋柴门有犬在叫着,唯见一个行人,裹紧了衣服,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家走去。齐读──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学生听完教师情景剧式的描述后,基本能够想象出当时的画面,体会到诗歌内容中的情感。

(三)在品词析句中进入情境

文学形象和诗歌意象都是靠文字表达的,常常几个词语就能表现出很深远的意境。具体到教学中,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很好的发展,我们要将诗词中的抽象的意蕴用具化的直观的东西呈现出来,使意蕴可听可感可触,由感而理解体悟,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意境之中。

(四)在活动拓展中优化情境

情境在课堂上的展开多半伴随着教学活动,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亲近自然来进行情境优化。

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换位思考,将教材内容迅速替换成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理解。如在李白的《将进酒》教学中,学生没有社会经验,难以理解李白喝酒的感觉,甚至觉得李白写这首诗是因为读起诗来就无法带入自己的情感,可以让学生一个扮演李白,一个扮演曾岑,一个扮演丹丘生,进行酒宴语言动作表演,便可更容易揣摩诗人自身情感,从而把握本诗的思想感情。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少诗词都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教师在情境中搭建诗词和自然景物的桥梁,让学生对身边司空见惯的景物,通过诗歌重新感受,与诗人的情感迸发共鸣,锻炼自己的审美力和想象力。

诗词是诗人在遥远的过去,留下的一声声悠远的回响,而情景教学法,则是让当代学生与诗人心灵的碰撞与成长。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发学生思维,架起诗歌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去领悟诗歌中的意境美,在诗情画意中让生命栖居。

【参考文献】

[1]杜威.杜威论著选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2]李吉林.情景教学实验与研究[A].李吉林文集(卷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6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营造和谐氛围 活力语文课堂 下一篇:让幼儿读经典,引孩子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