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过三 反弹延续还是夭折?

时间:2022-09-01 11:48:18

在管理层出台多项政策力图加大投资、刺激内需的背景下,上证指数上周展开反弹,一周涨了13.50%,如果从1664的低点计算,大盘反弹幅度为19.2%。而“4・24”和“9・19”两次夭折的反弹幅度为26.06%、29.46%。下周A股能反弹行情能否延续,还是像“4・24”、“9・19”行情一样昙花一现,成为众多投资者关注的问题。我们不妨先将三次“救市”造成的反弹行情做一比较。

“救市”三弄

“救市”三弄各有不同

出台的救市政策偏向性不同

“4・24”反弹行情对应的利好为《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出台和《证券交易印花税率下调至千分之一》,而且在舆论上给予了较强的支持。4月3日、4日、7日三大证券报连续发表社论、评论,希望投资者消除非理性恐慌,恢复信心;4月16日和18日新华社还发表《切忌非理性恐慌》、《莫为浮云遮望眼》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双管齐下。

“9・19”反弹行情是在证券交易印花税只向出让方征收,国资委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购上市公司股份,汇金公司将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中、建三家银行股票等利好“组合拳”的刺激下产生的。

本次“11・10”的反弹,依靠的并非是对证券市场直接的利好政策,而是借了政府保障经济增长的东风。先是国务院批复铁道部2万亿投资资金,用于高铁、城际铁路、铁路干线的建设;后有交通运输部酝酿高达5万亿的投资计划,涉及到公路、水路、港口和码头建设等领域,在相关受益的基建板块的带领下,市场展开反弹,热点随后进一步扩散。

“4・24”和“9・19”两次反弹行情,政策利好的作用更多的是在试图缓解证券市场的供需不平衡矛盾,刺激市场交易活跃度,并在舆论上给投资者带来信心,实际上并为拿出真金白银。市场对政策的解读也总有偏空之意,对“4・24”的《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市场认为存在漏洞,可执行性不高;对“9・19”的国资委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购上市公司股份,汇金公司将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中、建三家银行股票等消息,市场又认为股改的本意就在于让这部分股票能够流通,国有股在适当时机退出不必要的领域,因此半信半疑,此后央企回购增持力度不够,未能表现出诚意,让投资者大失所望,市场再度破位下跌。本轮反弹的基础与前两者不同,是通过投资者对经济预期的转变而反应到证券市场上来。在对大小非的恐惧逐渐淡化之后,对经济的悲观预期成为4月以来市场下跌的主要推动力,而以万亿计的投资拉动计划带来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国内投资者对09年经济保持增长信心之下,A股市场自然展开反弹。

市场反应不同

从三次反弹的市场表现来看,也存在明显的不同。“4・24”和“9・19”的反弹行情,都是以涨停板开局,猛冲猛打之后却是后继乏力,而本轮的反弹犹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从成交量上来看,“4・24”反弹当日沪市成交量高达1956亿,“9・19”反弹当日涨停无量,次日沪市成交量也超过千亿,而“11・10”反弹当日沪市成交量仅588亿,投资者逢高减仓的冲动大为降低。

与前两次反弹先放量后缩量不同的是,本轮反弹随着估值上涨,成交量呈现温和放大迹象。统计数据也显示,在两次反弹中,市场机构出逃的比例较大,4月24日当天机构资金净流出103.83亿元,9月19日当天净流出34.8亿元,而本次场外资金进入的迹象则较为明显。如“4・24”反弹行情,大智慧topview显示,印花税调整公布前一天,机构大举进场买货。不过在公布当天,基金、保险并未像市场想象的一样进场抢筹码,相反,当日做空力度为历史第三。数据揭示,大盘机构资金净流出114亿元,机构持仓减少0.185%,至17.786%,与此相应,散户持仓呈递增,24日、25日分别增加0.24%、0.72%。TOP席位追踪进一步发现,基金、保险两大主力合计卖出317亿元。显然,“4・24”的天量暴涨,基金、保险逆政策而行,借机加速出货。而“11・10”机构交易额比平日放大一倍,其中买入额为82.33亿元,卖出额76.14亿元,净流入6.19亿元。

估值和场外因素不同

从估值上来讲,三次反弹也存在差异。“4・24”反弹之际,上证指数尚在3000点区域,尚有投资机构认为A股估值水平偏高。而“9・19”和“11・10”两次反弹,市场摸底1800点区域,A股继续后退的可能已经偏小,对长期投资者而言,已具备投资价值,反弹的幅度可能更大。

“场外因素”也是我们考虑市场反弹不可忽视的,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市场的走向等因素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情绪。在“4・24”和“9・19”两次反弹日期附近,都遭遇了外部环境的重击,国内的地震灾害、美国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扩散、大型金融机构的倒闭,都给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蒙上一层阴影。在恶劣的环境下,反弹夭折。本轮反弹则未受“场外因素”的侵害,反倒是美国总统大选、欧美联手救市等利好相助,风景自然不同。

市场仍偏谨慎 反弹聚焦2100

股市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在经济形势转暖的迹象尚未明确之际,市场反弹很难变为反转。而在经历了前两次的反弹夭折之后,对本次的反弹行情,投资者和机构都偏于谨慎。

国都证券分析师张翔认为在经历了短期的估值修正后,A股公司仍将受制于宏观经济与行业形势。首先,政府所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仅仅是缓解经济下滑程度而已,并不能扭转经济的调整格局;其次,以投资来填实GDP当然不难,但这些投资对整体经济的覆盖面相对有限,不少行业仍将面临产能过剩的难题,而且目前尚未见到有力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的措施,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将使得消费增长缺乏坚实的基础;再者,各项利好的实际效果需要较长时间得以显现,投资者是否愿意为这种不确定性支付更多的热情,也还有待于观察。

新时代证券分析师郝晓辉则偏乐观,虽然出于对宏观经济、上市公司业绩等诸方面的悲观考虑,代表市场资金面的M1余额出现近期少有的下降。然而,A股整体的基本面已经迎来底部,短期内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速或许还会下降,但恶化的趋势已经在市场表现中得到了相当地释放。部分业绩稳健、估值处于洼地、连续保持较高分红的上市公司毫无疑问显现了长期价值投资的机会。从长期考虑,反弹的力度将随着基本面的好转增强。从中国对全球经济贡献将继续增加的角度考虑,A股存在一定估值溢价是合理的。当前选股考虑超预期成长、基本面触底和防御性的细分行业龙头。大通证券建议投资者短期可看多A股,重点关注政策受益的钢铁、水泥、机械等与基建概念相关的板块;但另一方面也需紧密关注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变化。

对反弹高度的判断,2100点附近成为焦点。

从估值角度来看,张翔认为,在当前的经济调整格局下,投资者对于沪深300指数所能接受的动态市盈率不应超过15倍。而乐观地假定08年其整体业绩增长12%,则目前沪深300指数的动态市盈率为13倍,对应于上证指数而言,则意味着基本面不支持其在2200点上方运行。第一创业分析师于海涛亦表示沪市在2300点一线静态PE将达到20倍,而目前熊市的市场情况来看20倍PE将是成为估值上限,如果没有新的估值体系的出现,市场很难逾越这一估值瓶颈。据此认为市场在2100点上方市场将遇到较强阻力。因此,此轮反弹仍定义为技术性反弹,反弹幅度有限。

在谨慎参与反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市场热点也由水泥、向煤炭、电气设备、地产等其他板块发散,给投资者提供的机会依然很多。经过本周的大幅上涨,下周上证指数将挑战2000点大关,期间可能出现震荡调整局面,投资者可考虑把握其中板块轮动带来的机会。

上一篇:利润增长明确的生物医药龙头 下一篇:反弹或将延续 预期不宜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