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职院校践行因材施教原则的着力点

时间:2022-09-01 11:37:37

浅论高职院校践行因材施教原则的着力点

摘 要 高职生源多样化及其差异性,决定着高职教育要因材施教。文章在对因材施教原则粗率解读的基础上,就高职学校践行因材施教原则的着力点进行了浅论。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因材施教 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高职院校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在发展中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生源多元化问题。因基础教育某些因素的缺失,存在明显的文化基础差异、年龄差异、学习能力差异、行为习惯差异等。这就要求职教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差异,积极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加强个性疏导,帮助和支持每一个学生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真诚地帮助每一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1关于因材施教原则的粗率解读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做法和经验,是我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属于我国教育史上的优秀文化遗产。因材施教的“材”是指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社会背景等,也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自身禀赋等,还包括学生的动机、性别和特殊需要等。“教”是指对于那些成绩优异或具有特殊天资的学生,教师要加强个别指导,布置特殊作业,开设选修课,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料和实验条件。对于那些智商低,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他们“开小灶”,补缺补差,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学习基础。一言以蔽之,它强调的是区别对待,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天赋条件和文化基础给与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各自赢得最佳的发展和成长的机遇。

为什么要“因材施教”,始祖孔子认为,人的智力有智愚之分,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只有根据这些不同资质,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因材施教的依据是“材”,核心是“教”,说白了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独特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最终要达到促进学生成长的目的。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本科学校学生比,存在着差异,正是职业教育的着力点所在。学校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施教。比如:对专业思想不够牢固的学生,要重点教育使其明确人生的目标;对职业生涯没有规划的学生,要教育其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正确对待择业、创业和就业;对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学生,要循序渐进及时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对因各种原因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激励他们正确面对人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克服困难,努力完成学业;对文化课功底较差,但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引导其在实践中学习,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对综合成绩优秀的学生要强化教育,正面引导,树立典型,允许提前顶岗实习或提前推荐就业;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请有关学科的教师专家进行特殊的指导和培养,组织参加相关技能比赛等。使“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在高职教育仍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因材施教相关之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也收到了一定效果。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那些不是科班出身的年轻教师,缺乏因材施教的自觉意识。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反而认为因材施教是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与高校教师无关。突出的表现就是让学生上“大课”、“吃大锅饭”以致天赋条件和文化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饱”,天赋条件和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吃不完”。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因材施教,真诚地帮助每一个学生成才。

2高职院校践行因材施教原则的着力点

高职教育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教育。学校践行因材施教原则的着力点,应体现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及成绩考核等方面。

(1)在课程建设上践行“因材施教”

高职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普通文化课程模块、专业理论课程模块和实践课程模块,这基本是模仿甚至是照搬高等专科教育的模式。这种学科性、系统化的课程模式,理论多、实践少,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大大消弱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建设关系教学质量提升,并直接影响学生就业与可持续发展。因此,课程建设要根据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和优化某些模块教学内容,删除繁难陈旧并脱离实际的内容,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学生独立思考、亲自实践和发展个人兴趣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践行因材施教原则,一要积极与企业行业合作共同研究,联合开发课程。二要深入研究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三要重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四要与企业行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比如讲,专业理论课侧重于打好“做事”的基础,那就要以职业作为逻辑起点,变“学科本位”为“职业本位”。以实际项目、产品或案例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化,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组织教学。又如实践课是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帮助学生获得相应职业技能的,所以要与实际生产接应,将不同层次的技能训练嵌入到“课内实验课程实训校内综合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四个实践环节中,要让学生能在校内仿真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保障所学技能的实用性与实效性。

(2)在教学方法上践行“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决定了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的实现程度。因此,教师要彻底改变单一的陈旧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积极实践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采用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专题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比如《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建筑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及工艺远离,熟悉现代土木工程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组织管理施工现场。”若在教室按教材顺序,照本宣科,单向灌入,学生肯定是接受不了。教师带学生去建筑工地,结合施工内容,组织现场教学,让学生在施工现场接受“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又比如《砌筑工实训》课程要做到理论问题直观化、实践问题现场化,教师就必须带学生去实践基地或施工现场完成。让学生从“真刀真枪”地搬砖、筛沙、拌浆、砌砖、扎钢精网等每个工序干起,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再比如《基础会计》课程,教师带学生到一些企事业单位现场进行手工模拟,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的填制与审核、会计报表的编制等所有操作,这不但使高深的理论通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以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培养学生独立思维、深入探究的能力。

(3)在成绩考核上践行“因材施教”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通过考核来检验的。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量化考核,本质上是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高校工作的全面检查。通过考核,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导向、检验、诊断、反馈、调节等多种作用。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业成绩考核还存在一些观念陈旧落后,考核方式单一,夸大分数价值功能、重理论、轻能力、命题简单、格式化等问题。这些已经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职业基本素质。所以学校要根据教学要求,对考核既要有严肃性,又要有宽容性,注重“因材施教”。比如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的考核以对知识的理解为主,采取公开考题,坚持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还可以以通过查资料、专题心得论文、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等来考核。具体成绩由“平时出勤+课堂表现+课内作业+期中、期末结果”合成。对实践课程要从两个方面关注学生的差异性,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予以考核。在校内实践成绩由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学生互评和教师评鉴相结合。校外实践成绩还要争取实践单位参与对学生的职业态度、作品方案设计、任务项目设计等评鉴。将校内校外实践成绩相加构成学生实践课成绩。学校只有对学生在校学习进行科学多元化的严格评价,才能使评价制度真正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激励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和手段。

在当前的现实国情下,职业教育被赋予更加重要的职责与使命。职业院校要加强内涵建设,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吸引力和服务能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

上一篇:高职数学教学中的一点改革实践 下一篇:探讨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