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和胃汤51例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01 10:46:02

自拟和胃汤51例临床疗效观察

萎缩性胃炎是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临床报道以养胃舒胶囊及温胃舒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所致的胃脘灼热胀痛、口干、纳差、大便干结、呕吐、消瘦等症状疗效显著[1]。但这样的患者一旦遇到劳累、饮食不当可引起复发,且呈现出发病频繁,病情逐渐加剧的趋势,最终转化为胃癌,如果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约有50%的患者可以治愈,为此总结多年临床经验,针对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依据中医辩证施治的特点,自拟和胃汤,2008~2010年采用自拟和胃汤保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2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2例,男38例,女24例;年龄30~65岁,平均51±8岁;病程1~5年,平均2.5年,其中轻度萎缩性胃炎25例,中度21例,重度16例;伴肠腺化生32例,Ⅰ度不典型增生11例。临床表现胃脘痛者34例,胃脘胀满28例,纳呆45例,嗳气25例,口苦12例。

方法:采用西药抗菌素治疗的同时,根据症状予以自拟和胃汤,日1剂,10剂1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中的有关标准规定[2]。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食欲正常,胃酸分泌正常,胃镜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②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食欲基本恢复好转,胃酸分泌接近正常,胃镜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有好转;③有效:临床症状减轻,食欲好转,胃镜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无改变;④无效:临床症状及胃镜检查无改变。

结果

治疗(10剂自拟和胃汤1个疗程)1个疗程20例,1~2个疗程32例,2个疗程以上10例,平均158个疗程。62例中,治愈25例(4032%);显效15例(2419%);好转12例(1935%),无效9例(1451%),总有效率8549%。

例1:患者,男,51岁。2008年因胃胀、胃痛、嗳气10余年,加重1周余而来就诊,自述有慢性萎缩性胃炎3年左右,近来上腹部隐疼不适伴嗳气,无返酸,但有烧心感,上腹部胀痛且间断性刺痛,尤以饥饿时为重,伴嗳气、嘈杂不适,特别在生气后,劳累后上述症状加重,吞咽梗塞,全身乏困无力,心烦易燥,曾服过多种胃药,症状时好时坏。2010年10月做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胆汁返流,予以奥美拉唑,1次/日,同时服用自拟和胃汤:沙棘15g,白芍20g,黄芪15g,仙鹤草15g,元胡10g,丹参15g,白花蛇舌草20g,甘草6g。日1剂,分2次服。治疗10天后,患者症状明显的好转,食欲增进,烧心感及上腹部胀痛且间断性刺痛减轻,大小便如常;2个疗程后,诸症及体征全部消除,1个月后做胃镜检查诊断胃镜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例2:患者,女,60岁。病史:上腹胀痛,进食后或食生硬食物加重,反酸嗳气打嗝纳差乏力10余年,近3年加重,有时胸闷气短、肩背酸痛、腰腿酸痛、全身乏困、心烦易燥、失眠、多梦、手足心发烧。曾用“丽珠得乐”,“斯达舒”等胃药治疗不能好转。2009年12月来医务室就诊。胃镜及确诊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轻度胃下垂。连续服用服用自拟和胃汤:沙棘20g,白芍20g,黄芪20g,仙鹤草15g,元胡10g,丹参15g,白花蛇舌草15g,甘草6g。日1剂,治疗20天后,患者症状明显的好转,治疗30天后2个疗程后,诸症及体征全部消除,3个月后做胃镜检查诊断胃镜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多为饮食不节,或情志不畅,肝气犯胃,或受外邪,使胃腑损伤,胃气不行,胃失和降,脾亦不运,脾胃气机壅滞,日久则见气滞、血瘀、湿阻、浊聚、食积、痰结、郁火诸症。本病病机主要是脾胃虚弱,瘀血阻络,虚实并存,寒热交错,胃气失和,气机不利。治当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兼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可以改善微循环,达到“瘀去新生”的目的。自拟和胃汤是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辩证求因而立法,具有益气养阴、活血止痛,清热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自拟和胃汤方中沙棘、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为君药。黄芪补气开阳、益气固表、仙鹤草收敛止血、调补气血,为臣药。元胡活血行气止痛,丹参、白花蛇舌草活血祛瘀、清热解毒,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缓和药性为使药,以上诸药共奏益气养阴、活血、止血、行气止痛之功,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参考文献

1吕梦华,刘之武.温胃舒配合三联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5,27(7):539-54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8.

4痰湿体质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最易受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5.

5周红军,郭巍.中药治疗高血脂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

6黄水清,徐志伟.黄芪当归合剂黄芪当归调节血脂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刊,2004,11.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30例临床... 下一篇:肾法在妇科临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