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铭:央视“朗读者” 动物“守护神”

时间:2022-09-01 10:22:56

林兆铭:央视“朗读者” 动物“守护神”

屏幕上,蓝色的湖畔,林木葱郁、水草丰茂,几只小鸟翩迁飞舞、轻盈划过……

屏幕下,一位穿着深蓝色工作服的男士,认真而深情地朗读着梭罗所写的《瓦尔登湖》的选段:“要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它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古r候,跟现在一样,就有了这类古老而可敬的动物……”

他谈不上俊朗帅气、高大威猛,也没有超强的气场、耀眼的光环,但是在“央视”《朗读者》的舞台上,他却用自己的付出和坚守,赢得了全场的掌声与尊重。

他是林兆铭,来自广州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他说,他要把自己朗读的这篇文章送给自己所有的动物朋友。情到深处,泪光婆娑。

他是幸运儿,爱情事业皆因动物结缘

上世纪七十年代,林兆铭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这里远离喧嚣,物产丰富,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小时候我特别淘气,爸妈让我去放牛,我把牛安顿好以后,从来都闲不住。当时家乡的生态环境还是很好的,所以小鸟特别多,我就爬树去掏鸟窝。因为数量多,所以很容易抓,基本上抓完就放,但其中有一只我非常喜欢,就留下了。这只小鸟很通人性,我教它说话,它也会咿咿呀呀地回应。我经常在田里抓来一些蚯蚓、小虫,还从家里拿出一些米饭粒给它吃,所以和它之间也越来越有感情,把它从笼子里放出来也不会飞走,一吹口哨它还会飞到我的头上。”

童年的故事,被林兆铭讲述得饶有趣味,令人忍俊不禁,也让我想起那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想也许正是从小与动物结下的不解之缘,注定了林兆铭要走上倾心守护自然生灵的这条路吧。

“因为从小处于放养状态,所以我的成绩一直很一般。中学毕业后,也面临着一些选择,我在福州的舅舅跟我说,既然不想继续上学,那你干脆来这边工作吧。我舅舅就把我介绍到了福州森林公园的‘鸟语林’当饲养员。那里有孔雀、天鹅、鹦鹉等200多种鸟类,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照管它们的日常生活。”

林兆铭在福州森林公园的“鸟语林”一干就是将近5年。随着工作越来越驾轻就熟,林兆铭也感到遇到了上升的“瓶颈”,只是重复,没有提升,让他开始心存改变。

2000年的时候,厦门新开了一个野生动物园,林兆铭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打了一个电话,没想到对方很迫切地说,我们刚开业,正缺人手呢,你赶快过来吧。

就这样,林兆铭来到了厦门。和其他人生际遇相比,他在这里的轨迹可以说是匆匆划过,他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不过当遭遇爱情,也注定“缴械投降”。

“在厦门野生动物园,我交了一个女朋友,也就是现在的老婆,她是在哈尔滨的东北林业大学毕业的。和我不一样,人家学的是野生动物保护,属于科班出身。因为她是广东人,所以有一个心愿就是回到广东定居,既然两个人想在一起,我就要帮助她完成心愿啊。这样我们在厦门就呆了1年,2001年肇庆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在他们的一个县级市高要准备设立一个保护点,我们两个人就一起去了那边。”

都说最好的夫妻关系应“志同道合”,林兆铭和妻子即是如此。林兆铭拥有满腔的工作热情,但缺乏系统的专业学习,而妻子的专业知识正好可以帮他弥补“短板”。所以他们亦师亦友亦伴侣,5年的时光匆匆而过。

虽然工作得心应手,但高要毕竟只是一个县级市,待遇偏低,长此以往也让林兆铭的妻子感觉心有不甘。“人往高处走”,2006年,恰逢位于肇庆市区的日资企业创药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招聘,他们的前临床研究基地正好需要熟悉动物习性的专业人才,于是林兆铭的妻子调去了肇庆,而林兆铭在高要的动物保护站又坚守了5年。2011年,他获知广州新成立了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也想到更高的平台上发挥自己的专长,从此就来到了广州。虽然夫妻俩暂时分隔两地,但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学以致用,也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他是多面手,吃喝拉撒全靠自己承担

有一句当红的网络名言说,“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无独有偶,在广州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每天叫醒林兆铭的也不是闹钟,而是是一群伶俐活泼的鸟儿。

“我每天7点前一定会起床,有时加班太晚,想多睡一会都不行,这些鸟儿对我不依不饶啊,一大早它们就叽叽喳喳了。”林兆铭言语里有些无奈,但是也分明透着一种满足,宠溺之情溢于言表。有些大胆的鹦鹉,会飞到他肩膀上,亲昵地轻啄他的耳朵,学他说话:“早晨”“不要吵我”!憨态可掬的样子时常逗得林兆铭哈哈大笑,而调皮的小鹦鹉也会学他笑出声来。

起床后,林兆铭就要开始紧张而充实的一天。第一件要完成的事情是帮助动物们清洁笼舍,收拾食物残渣、粪便,进行消毒;同时要观察它们的动作、神态、毛色、粪便颜色、啼叫声等是否存在异常,如果有异样就要马上收集粪便等样本送去检查。

清洁过后,就要给动物朋友们提供早午餐了。由于它们品种不同,食性不同,食物种类也就不尽相同。有钟意五谷杂粮的,林兆铭就事先按比例把谷物混合、搅拌,加工好再一一分发。现在救护中心有300多张嘴,一顿饭就要吃掉七八十斤杂粮;有酷爱各类肉食的,林兆铭就准备好一盆盆鸡肉、牛肉,9只猛禽一天要吃五六只活鸡;有的还喜欢吃些坚果或水果,林兆铭就搭配一些瓜子、苹果作为调剂;还有些动物如果正好处在期、繁殖期等特殊阶段,就要根据它们的身体状况,进行加餐,添加适当的维生素及其他微量元素。

动物们饱餐一顿后,林兆铭还要逐个为它们收洗“餐具”,然后自己吃午餐,一个上午差不多就在这样的忙忙碌碌中度过了。

稍事休息后,林兆铭就开始下午的工作。山上建有监测救护中心,他每天都要去那里看看的动物恢复状况,还要及时了解周边动物保护及疫病情况。

“一圈走下来,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下山回来我又要开始准备动物们的晚饭。投食的时候,我会仔细观察一下动物们进食量有没有大的变化,如果起伏很大就要注意它们是不是哪里不舒服了。”

除了周而复始的常规任务,广州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还承担着全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的职责。从2011年成立后,救护中心接收的动物数量逐年攀升,光是2016年一年就接收、处置野生动物2.2万余只(条),这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从酒楼食肆、市场档口、养殖场查获来的。

所以如果遇到一些突发性事件,不论时间、不分地点,林兆铭都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去对动物进行接收、运输。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突击检查时查获了一个非法养殖场,鹭鸟数量很多,光是装车就花了一整天的时间。“这些动物们被解救出来时,身上都带着伤,瑟瑟发抖,看起来真的很可怜。”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动物是作为宠物被非法饲养或惨遭遗弃的,比如救护中心现在饲养的300多只野生动物里,各类鹦鹉就有100多只,基本都是从非法饲养的市民家里查收的。这些鹦鹉包括非洲灰鹦鹉、亚马逊鹦鹉、金刚鹦鹉、葵花凤头鹦鹉、绯胸鹦鹉……都是《华盛顿公约》附录中注明的一类或二类保护级别动物,因为大多属于外来物种,所以解救后也不能在广州随意放飞,必须由救护中心先行收留,然后再进行妥善安置。”

他是守护神,生老病死都由一人亲历

虽然来广州之前,林兆铭已经拥有了十几年的动物养护经验,但广州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动物种类更多,涉及的业务范围也更广,很多工作内容都是林兆铭此前从未接触的,这对他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日常饲养中,不但要对各种动物的习性特点、生长特征、繁衍孵化、伤患救治等一系列规律了解得明明白白;在对动物进行罚没、查收时,还要谙熟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案件证据保存归档、物资保管处置,动物来源、去向的登记、统计、填报等一系列手续处理得清清楚楚。

所以悉心照料动物之余,林兆铭挤出时间通读专业书籍,请教专家学者,甚至还利用个人时间到动物园免费打工,偷师学艺,想方设法扩展知识领域、提升专业技能。只为给动物们一个安全的港湾、一个温暖的“家”。

有一次,执法部门查获了一枚金刚鹦鹉蛋,不知如何处置。虽然普遍反映金刚鹦鹉很难人工孵化,而且他本人此前也并未有人工繁育该品种鸟蛋的经验,但林兆铭认为这枚蛋如果能成功孵化,也是保护了一个生命,所以主动提出将蛋留下,进行人工孵化。

孵蛋是个技术活,林兆铭先是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清楚孵化中的各项技术要点。在孵化时,严格控制好温度、湿度,特别是后期,坚持每天晾一次蛋,每两小时人工翻一次蛋,刺激小鸟发育。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30个日夜的精心照顾,一只漂亮的金刚鹦鹉终于破壳而出。

不过别以为孵化出来就大功告成,小鹦鹉出生后十分弱小,不能自己调节体温,必须靠人工控制;不会自己进食,也必须靠林兆铭一点点亲手喂养。即便如此繁琐,如此耗时,林兆铭也是毫无怨言,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小鹦鹉呵护有加,有时拿不准食物温度,他还会亲自品尝,确保不会伤害到小鸟。

现在这只鹦鹉长大了,对林兆铭格外依恋,有时他休假或外出,鹦鹉就会变得狂躁不安,等到林兆铭归来,马上安静下来,依偎在他身上蹭来蹭去。

不仅是对这只鹦鹉,对于所有来到救护中心的动物,林兆铭都是用心照顾,和它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性情温和、为人善良的他,就像一个慈爱的家长,默默守护着这些生灵,为它们遮风挡雨,免受侵袭。

林兆铭曾收养过一只“上了年纪”的鹦鹉,这只鹦鹉语言能力很强,当它听到打扫卫生的阿姨称呼林兆铭“小林”后,很快也学会了,一见到林兆铭就会“小林,小林”地打招呼,特别可爱。但是生物都逃不过生老病死,养了几年之后,这只鹦鹉寿终正寝。“那天我很伤心,趴在那里,几分钟才缓过神来,不想接受这个现实。”时间过去很久了,直到现在回忆起这一幕,林兆铭仍然不禁湿了眼眶。

即便像鳄鱼龟、蟒蛇和鬣蜥这样看起来似乎就不太“讨喜”的冷血动物,林兆铭也是一视同仁。去年,一只鳄鱼龟被送到救护中心后,林兆铭特意在龟舍的沙池里找到另一只冬眠中的鳄鱼龟,让它们俩能互相做伴。还有一次,暴雨后蟒蛇和鬣蜥的笼舍一直漏水,林兆铭就把它们搬M自己隔壁的卧室,保护起来。

由于救护中心地处雷区,山上不时会出现强对流天气。如果半夜雷雨交加,有些动物就容易因惊吓出现“炸群”现象,那时不管多晚多累,林兆铭都要赶快起床去进行“安抚”,以免它们乱飞乱撞导致自身受伤、伤亡。

他是朗读者,寂寞繁华从未改变本色

白天,林兆铭基本都是马不停蹄,他是厨师,是医生,是勤务员,是清洁工,是技术专家,是科研人员,身兼数职,忙里忙外。而到了晚上,由于救护中心远离市区、地处偏僻,几乎没有电视和网络信号,待到大部分动物安睡后,山里瞬间安静下来,弥散着一种清幽和寂寥。

“在救护中心工作,待遇并不算很高,但是工作内容不少,要懂专业知识,要有爱心和耐心,还要冒着被动物抓伤、咬伤的风险。我们这又不在热闹的市区,说实话每天只和动物相伴也真是要耐得住寂寞。这几年也先后来过一些年轻人,其中也有从事本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但是没呆多久就都走了。所以现在除了一位打扫卫生的阿姨,基本上只有我一个人长期驻守在这里,有人说我这里是一所‘一个人的动物园’。”林兆铭一边说一边爽朗地笑起来。

的确,越是在繁华缤纷的环境,越能显执彰出着坚守的难得;越是在人心浮动的氛围,越能展现出专注如一的可贵。其实这几年,林兆铭不是没有机会离开,2015年妻子就离开肇庆去了顺德,因为大舅在顺德经商,妻子很希望林兆铭能过去一起帮忙。但是林兆铭说,自己真的不是做生意的那块料,慎重考虑之后还是决定留下。一来担心自己不能胜任,二来他也真心舍不得离开这些可爱的动物。

虽然广州和顺德距离不算遥远,但是每天往返也不现实,所以林兆铭都是周末回到顺德和妻女团聚,平时就靠每天电话联系。在电话里,林兆铭会给女儿讲各种故事,虽然不能面对面相处,但每天能有这种跨越距离的陪伴,在电话里听到女儿的欢声笑语,对林兆铭来说也是种幸福和满足。

女儿睡觉后,林兆铭就要回顾一下全天的工作情况,书写记录、整理归档,还要抽空经常查阅一些资料,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这样的时光日复一日,林兆铭也早已习惯了这种简凡,但没想到,2017年2月,随着《朗读者》的开播,林兆铭开始变得声名远播,他登上了央视的舞台,成了一位向全国电视观众“讲故事”的“朗读者”。

“能去央视是因为南方都市报的一位记者,他之前采访过我,听说这个节目征集人选,就替我向《朗读者》节目组报了名,没想到还真被选上了。当时节目组给我打电话,我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节目,问了身边的人,他们也都说没听过,所以我还曾经怀疑是不是遇到了骗子。后来我去北京,上了节目,很多人说你出名了,一定很开心吧?说实话,真没有!反而心里非常后悔当初答应登台。因为当时我很紧张,不知道怎么面对镜头,生怕自己发挥不好,把人家的节目搞砸了。因为节目要录制完一个多月后才播出,所以之后回到广州的一个多月里,我一直放心不下,想起这件事晚上连觉都睡不好。

还有人说,你现在出名了,是不是准备‘跳槽’了?我真没想过,回来以后我还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一点没觉得有什么不同。要说出名能有点用处,那就是我真心希望呼吁更多的人重视对动物的保护,多点善意,少点伤害。不瞒你说,直到现在我都没敢看那期节目,我发到朋友圈的照片还都是一些朋友发给我,我才转发的。人家上了电视是兴高采烈,我是唉声叹气,你说是不是挺好笑的?”

听了林兆铭的话,我真的忍不住笑出声来。在这个很多人千方百计蹭热度、博出名的社会,林兆铭朴素的大实话里,透着一种“不合时宜”的率直和真诚,却让人可以从心底里会心地笑出声来。

一时兴起但厌倦之后就放弃饲养的“宠物”、被非法捕捉险些成为盘中之餐的“食物”、一片虔诚却因不懂科学放生几乎致死的“善物”……面对人类的私欲与自我,自然界的动物生灵们显得如此渺小,如此脆弱。而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像林兆铭这样了解动物、善待动物的工作者们的倾力付出,才让人类少些遗憾,多些慰藉。

一个人的动物园,一群动物的守护者,无论前路艰难,寂寞经年,林兆铭也将一直执着地走下去。因为在他的心中,山间鸟语、湖畔鹿鸣,是世间最动听的声音。

上一篇:试论建设市政综合管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稀有金属材料加工技术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