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星天牛防治初探

时间:2022-09-01 10:02:34

摘 要:黄斑星天牛属昆虫纲、鞘翅目、天牛科蛀干害虫,主要危害杨、柳、榆、槐等树木。在酒泉市每两年发生1代。以卵、幼虫、蛹越冬,多数以幼虫越冬。喜欢在树木2m以上的树杈树干间活动。成虫于6月中旬开始羽化,7月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多在树干2m以上树皮下产卵;孵化幼虫钻入树干木质部,形成斜向上蛀道,经过几代反复危害,造成寄主树木生长极度衰弱,直至干枯死亡。

关键词:黄斑星天牛;防治初探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074

2010年酒泉市肃州区上坝镇新上村林场发现了黄斑星天牛踪迹。据查,是因该林场木材商贩贩运木材引入的。上坝镇林业工作站先后采取了伐除焚烧虫害木、人工捕捉成虫、化学药剂防治等措施,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始终没有将黄斑星天牛彻底灭绝,每年仍有零星虫木发生。到2014年,酒泉市黄斑星天牛危害已蔓延至肃州区银达镇、总寨镇、三墩镇、泉湖乡等13个乡镇及肃州区周边的敦煌、金塔等县市区。上坝镇林木面积较大,发现黄斑星天牛较早,但直至2014年,却是肃州区黄斑星天牛疫区中发生面积最小的乡镇。该镇林业站工作人员通过多年的摸索、防治,初步掌握了黄斑星天牛成虫活动的规律,总结出了有效防治黄斑星天牛扩散的一些经验。

1 黄斑星天牛的生活习性

黄斑星天牛属昆虫纲、鞘翅目、天牛科蛀干害虫,主要危害杨、柳、榆、槐等树木。在酒泉市每2a发生1代。以卵、幼虫、蛹越冬,多数以幼虫越冬。喜欢在树木2m以上的树杈树干间活动。成虫于6月中旬开始羽化,7月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多在树干2m以上树皮下产卵;孵化幼虫钻入树干木质部,形成斜向上蛀道,经过几代反复危害,造成寄主树木生长极度衰弱,直至干枯死亡。受气候条件影响,黄斑星天牛羽化期参差不齐,成虫在6月至9月均可活动产卵。此虫近距离传播靠成虫的飞翔及洪水漂流迁移扩散,远距离传播以各虫态随木材或幼树的调运或成虫附着在交通工具、运输物资上传播。黄斑星天牛一生只有4%的时间暴露在外,隐蔽性强,天敌资源少,易于蔓延,防治困难。

2 黄斑星天牛的防治初探

2.1 加强检疫,杜绝虫源传播

加强防治队伍建设,引进先进的技术,对所有木材交易市场、木材加工点的木材、木制品、包装材料进行严格检疫和检查。对调入的绿化苗木进行全面严格的复检,坚决杜绝带虫苗木调入,一旦发现,要立即销毁,防止人为因素造成输入性天牛扩散。加大苗木产地检疫力度,从源头上杜绝带虫苗木出圃造林和向外调运。

2.2 短期防治措施

每年5~9月,组织人力对天牛危害树木进行人工砸卵,消灭还没有孵化的卵和初孵幼虫,降低虫口密度,减少虫源;天牛成虫羽化高峰期,即每年7~9月,发动群众捕捉成虫并集中烧毁或深度掩埋;每年11月到翌年3月底前,对受害严重、失去利用价值、虫口密度大、单靠药剂防治达不到目的的树木及时伐除,就地焚烧,消灭虫源。

每年6月下旬到8月上旬,使用高效低毒的噻虫啉、氯氰菊酯等化学药剂对树干1.5m以上部位进行全覆盖喷施2次以上。在初孵幼虫进入木质部前可喷施2.5%溴氰菊脂乳剂或20%杀灭菊脂乳剂200~750倍液;成虫期可喷施灭幼脲胶悬液1000~2000倍液或50%杀螟松200倍液;4~5月或9月,可喷施50%杀螟松乳油100~2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200~400倍液消灭在树干皮层下取食的初幼虫;成虫羽化高峰期,可用枝条蘸40%氧化乐果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10倍液插入虫孔蛀孔或毒泥、毒棉堵孔等除治幼虫。

2.3 长效防治措施

2.3.1 生态防治

大力营造混交林,改善林分结构。本地树种单一,森林覆盖率低,生态脆弱,气候干旱,为此要选择免疫、抗虫树种,如臭椿、白蜡、国槐、刺槐及抗天牛的杨树品种,营造混交林,在林带栽植中按一定比例配置诱饵树种,如二白杨等,采取株间、行间混交的方式,人为改变黄斑星天牛的生态环境,达到减少虫源的目的。加强林木抚育管护,增强树势,也是提高林分抗逆性的关键措施。另外,配备递补树种,能够使主栽树种遭受林业有害生物威胁时,得以迅速更新增补,使系统迅速再生,有效发挥生态效益。在具体操作中采用复式造林,即在栽植乔木树种时,按照一定比例配植相宜的灌木树种如红柳,可乔、灌单行株间混交,也可多行,行间混交,便于人工辅助更新或自然更新,增强树势,增加系统生物物种。同时为天敌生物栖息创造环境,培养生物多样性,发挥植物群落对生物灾害的调控与防御机能,调控林业有害生物种群动态,提高林分整体抗逆性,控制黄斑星天牛等有害生物的发生,减少危害。

2.3.2 生物防治

培育、保护、利用天敌资源,逐步实现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的防治模式。以生物手段控制生物灾害,建立相对和谐的生物生态系统,保护和利用天敌,在林间悬挂鸟巢、鸟箱,招引啄木鸟等益虫来消灭天牛,应用寄生蜂和白僵菌等生物手段进行防治。同时,要探索利用花绒坚甲防治天牛的新途径,进行肿腿蜂带菌等防治试验,逐渐形成黄斑星天牛防控的自然链条,为维持生态平衡寻求更多的科学途径。

作者简介:于玲(1973-),女,汉族,甘肃省酒泉人,本科甘肃省酒泉市上坝镇政府,助理林业工程师资。

上一篇: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下一篇: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新技术应用主要问题以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