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操作

时间:2022-09-01 09:01:31

浅淡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操作

摘 要: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优越性,紧迫性进行了研究,从不同的实例、角度,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甚至社会等方面对素质教育都必须重视,都得转变观念,不能停留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模糊的概念上,素质教育是本来意义的基础教育,是真正意义的国民教育。认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教育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学实践;实践中的看法

中途分类号: H0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08-02

素质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实施素质教育当然不只是学校的事情。但是,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学自然也就成了素质教育的主体部分,素质教育就本质上说来,是对人的理想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立足于对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目标的深层揭示,通过帮助人的本性的自由发展和潜能的最完善来提供社会需要的多结构多层次高素质人才,因而素质教育是本来意义的基础教育,是真正的国民教育。

当我们深入探讨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问题的时候,素质教育的教学操作问题必然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我们可以在理论上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分析得很清晰,但是在实践中,在现有条件下,不仅教和学的双方难以突破应试教育的习惯包围,更难完全否定“应试”――为了考试而教而学的功利,所以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并非易事,教育的主体部分――学校教学操作也就成为了一个难题。同时,为了强调素质教育对教育者和整个社会发展的意义,我们往往把应试教育放在了素质教育的对立面。这在理念上是允许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应试教育在某些方面,比如在知识的传授上,与素质教育并没有很严格的区分,容易给人造成观念上的模糊,使教育者在认识两种教育的特征时,认为只不过是教育动机的不同而已,而没有去更深一步地发现由于教育动机的不同而构成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观念上的模糊会影响我们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很有可能出现讨论的是素质教育理论,实践的却仍然是已经习惯了的应试教育行为。学生无论是“基本素质提高”还是“总体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上都要求各门学科的教学实践贯彻教育的内容。如果素质教育不能贯穿于全部的教学实践,素质教育就只能永远是束之高阁的理论探讨①。

一、素质教育教学实践的尝试

(一)人们的智力发展有早有迟、有偏重于记忆的、有偏重于理解的,有擅长于理论的,也有擅长于活动与动手能力的、有爱好专长于以形象思维为显著特征的艺术、体育的、也有以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为主要特征的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的,如此等等,要把千差万别的活生生的人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衡量,未免失之简单化、绝对化。以我的教学教育为例,在教学实践中,我曾发现初一年级时有这样一个学生:英语、语文成绩很好,历史政治其次,但数学成绩特差,每次测验和考试都只有40分上下。从应试教育的要求来看,这是最令人担忧的学生。所谓的“7-1=0”的公式指的就是在七门升学考试科目中,只要有一门成绩低下,而且百教不会,就意味着他升重点中学或将来的高考无望。

我对他的各门课程学习情况作了一个分析:他长于形象思维,短于抽象思维;他长于识记,短于分析。这是他文科成绩优秀理科成绩不佳的原因;在分析中又发现,他在初一、初二所在的学校教学条件差,老师经常频繁地换。我对他进行了半个多学期的内容方面的强化辅导。一个很简单地问题:在一个300m环行跑道上,两人同时背向而行,甲的速度4m/s,乙的速度为3.5m/s,则多少秒后两个相遇?他都接受不了,效果并不明显。

于是我改变了对他的要求,不再用学习成绩去衡量他,我尽可能多地给他一些简单的题目做。根据他的条件来对他进行修改化教学,让他感受到他是有希望的。这个希望并不是他后年有可能考上重点中学,而是他的演算能力得到了提高。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长,也存在不同的缺陷。“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说的是一个方面。“天生我才必有用”说的是另一方面。在素质教育中,人的某些缺陷是教育者针对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教育以使他具备社会需要的素质的根据。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教学中,人的某一缺陷往往成为被放弃教育的根据。“损不足而益有余”成了应试教育中的普遍现象。

(二)数学教育应该具有抽象思维、空间想象的特征。我们应该用人类的先进文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不是通过死做题,背公式来获得数学考试的成绩。动机中的求本与求末反映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不同本质特征。我常常利用笑话故事来引导学生走进课堂,把课堂气氛来得热烈一点,让高潮迭起。如几何课告诉同学们如何写希腊字母“α”“β”“γ”等。同学们经常写不好,我就举个数学上经常写的“o”字。有好些同学经常写反笔,我就说小学语文老师经常要纠正他们的倒写笔。如“边”,本来是先里面后外面,而有好些同学就反过来写。我就用“一边”讲了个笑话:有个当官的独生子用一边造句,说“有个叔叔把一个红包递给我爸,我爸一边说不要不要,一边用另一只手接了过来。”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把课堂气氛进一步推上高潮。实际上学生素质的提高,也必然提高他们的学科成绩。在良好素质基础上提高的学习成绩,是多方面综合的能力。

二、实践中的几点看法

1.在教学实践中不能用一种标准去对待学生。用一种标准对待学生似乎是平等的,实际上在平等的现象下掩盖了很大的不平等。考核标准必须是一种,这是考核的特征,就考核人的某一知识或技能来说,只是具有相对合理性。“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考试的原则而言,而不能论及考试者价值的评判。用一种标准去要求受教育者,是应试教育一切弊端之源。把考试的一刀切标准作为教学中的多元行为,即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教”与“考”必须分开,而不是结合,更不是“教”必须围绕“考”。应试教育说空了,就是教学为了应试,以智育为中心,以频繁的考试为手段,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存在着极端的片面性。素质教育的终极效果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点。要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②

学会生存就是学会生活。为了生活,每一个受教育者必须具备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如提高个人生活质量的自理能力和基本的劳动能力,符合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讲文明礼仪,能落落大方地与人交往。

学会关心就是学会做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教学生做人。做怎样的一个人呢?他们必须热爱祖国,报效人民,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的现代的文明人”[1]。

学会学习,指不仅掌握校内所学的学科知识,而且掌握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如勤学善思的学习品质与态度;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寻根究底的精神;珍惜时间,注意学习效率与质量,掌握现代的学习工具和手段,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觉学习各种知识和经验,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学会创造,这是教育的最佳效果,也是现代人人格的重要表征。如具有敢想,敢说,勇于探索的精神;有善于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对自己不断提出新的目标,经过努力能够成功,给社会带来有意义的价值;能求新求异,力求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前进,等等,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意识的人。

而应试教育,以教学生单一的“应试”为终极目标,学生不会生活,不会做人,不会学习,更不会创造。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点。它要学生通过教育训练具备最基本的五种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劳动技能素质。

而应试教育以智育为中心,以频繁的考试为手段,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存在着极端的片面性。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批评那样:“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变成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的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家事不教育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这样教育的结果呢,“把有意义的人生赶跑了”,“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鞭辟入里,切中时弊!现今的教学,为了升学应试,它只重智育,欠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债,欠了对学生进行全面训练的债;它只面向成绩好的学生,欠大多数学生的债。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在应试教育下,学生的素质很差,德、智、体、美、劳的基本要求不能达到。眼睛近视了,身体累跨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其前途令人担忧。尤其不能容忍的,不少可爱的学生,还来不及体味人生的欢乐与幸福,竟被家长的“望子成龙”和学校的应试教育夺去了细小的生命。

2.在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素质十分重要。因此,教师的素质培养和不断提高是素质教育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根据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现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教育部门在管理教师队伍上,决不只是如何被动地去稳住教师,而应不断地提高教师现有的素质,并大量地引进高素质的教育人才。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自己有了这种愿望,在实践操作中也很难从应试教学习惯中摆脱出来。所以说应该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至少要在整个学校中全面推选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才有可能出成效,受教育者的素质提高才有可能实现[2]。从历史的发展趋势看,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必然的,是教育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然选择。

4.素质教育反对加重学生负担,并不是说不要负担。那种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没有任何负担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任何人都应该有负担。负担是一种事业心、责任心、上进心在其身上的自我感受。作为学生有学好功课的责任,有上进心、有完成各方面任务的毅力和勇气。所有这些就是一种自我承受的负担。如果连一点负担都没有,学生就会一天到晚逛逛荡荡、嘻嘻哈哈、稀稀拉拉、无所事事。一误自己、二误国家,作为学校和教师也就没有尽到责任。

但学生的负担应视其年龄、知识、心理、身体各方面的情况而定,绝不能让学生超负荷运转,弦绷得太紧就会断,学生负担过重就会适得其反。

应试教育转变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领导下组织各方力量,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研究探索。只有正确认识素质教育,才能坚定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念,从而坚决、果断、科学、持久地在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师,我将为社会主义素质教育贡献我毕生的精力。

【参考文献】

[1]韦志成《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出版社《中学语文》1997年9月第6页.

[2]刘菱玲《试论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操作》出版社《江西教育科研》1997年3月第23页.

注释:

①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性

②素质教育的优越性

上一篇:浅谈糖尿病儿童心理危机干预分析 下一篇:《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课堂有效性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