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的检测

时间:2022-09-01 08:08:08

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的检测

[摘要]目的:研究抗核小体抗体(ANuA)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狼疮性肾病(LN)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8月我院门诊和住院的186例SLE患者(其中141例合并LN)的血清,检测ANuA、抗ANA、ds-DNA和ENA(sm、RNP)抗体。结果:115例SLE活动期患者,99例ANuA阳性,其中93例为LN,ANuA阳性率86.1%;71例SLE缓解期患者,39例ANuA阳性,其中23例为LN,ANuA阳性率54.9%。ANuA检测对SLE的灵敏度为74.2%,对LN的灵敏度为82.3%。结论:ANuA可作为除抗ds-DNA和sm抗体外诊断和判断SLE活动性,尤其是诊断LN的一种新的抗体。

[关键词]抗核小体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中图分类号]1159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562(2007)05―0400―0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侵犯全身结缔组织和多个器官的炎症性自身免疫病,早期表现多种多样。狼疮性肾病(LN)是SLE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内脏损害,约占SLE患者的60%~80%。肾脏损害可出现于本病任何阶段,以第1年最多,临床上肾外表现与。肾脏病变并无明显平行关系。近来研究发现,核小体在LN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186例SLE患者血清中抗核小体抗体(ANuA),分析ANuA对SLE、LN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血清标本来自于2005年1月至8月我院门诊和住院的186例SLE患者,其中女166例,男20例,年龄15~60岁,平均(32±10)岁。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参照SLE临床活动指数对SLE患者评分,其中SLE活动期115例,缓解期71例,合并LN141例。

1.2 方法

ELISA法检测血清ANuA,所需试剂购自德国欧蒙实验室免疫制品有限公司。微孔板用小牛胸腺纯化天然核小体包被,血清经1:200稀释后加入微孔板温育;洗涤后再加入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兔抗人IgG温育;再洗涤,最后加入色原四甲基联苯胺和底物过氧化氢显色。以1mol・L-1磷酸作为终止液,用奥地利CB-128酶标仪450nm波长比色,用6份标准血清浓度和其吸光度作标准曲线,据标准曲线求出血清标本中抗核小体抗体浓度。SLE患者血清抗ANA、ds-DNA抗体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ENA(Sm、RNP)抗体用免疫印迹法测定,试剂盒均购自德国欧蒙实验室免疫制品有限公司。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比较采用x2检验,由SAS软件完成,P

2 结果

2.1 SLE活动期与缓解期患者血清ANuA比较

SLE活动期ANuA阳性率为86.1%,缓解期为54.9%,活动期高于缓解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SLE患者自身抗体检测结果

186例SLE患者ANuA阳性138例,其中116例为LN,ANuA检测对SLE的灵敏度为74.2%(138/186),对LN的灵敏度为82.3%(116/141)。ANuA检测对SLE的灵敏度高于抗ds-DNA、Sm、RNP抗体(均P

3 讨论

SLE是一种以多系统损害伴多种自身抗体为特征的免疫性疾病。SLE患者血清中常检测到大量的自身抗体,其中以抗ds-DNA抗体与发病关系最为密切。DNA与抗DNA抗体形成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及小血管内膜下,激活补体造成炎症反应,引起肾脏病变。虽然抗ds-DNA抗体特异性高,但临床阳性检出率低。Tax等认为这些抗体的产生与SLE患者淋巴细胞凋亡有关,细胞凋亡过程中所释放的核小体在ANuA的产生中具有重要意义。核小体作为自身隐蔽抗原或免疫性颗粒,诱发对核小体抗原特异的辅T细胞自身免疫耐受异常,从而激活B淋巴细胞产生ANuA、抗DNA抗体等。实验表明,在狼疮鼠中,核小体所刺激CD+Th细胞诱导抗ds-DNA抗体和抗组蛋白抗体的产生,但是ANuA仅对核小体起作用,并不与其成分中的DNA或组蛋白反应,且先于抗ds-DNA抗体和抗组蛋白抗体形成,ANuA的效价与疾病的活动性成正相关。本研究采用ELISA法检测了186例SLE患者血清ANuA,发现其阳性率为74.1%,141例LN患者中ANuA阳性率为82.3%。从本研究可见,SLE患者活动期与缓解期血清ANu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SLE标志性抗体为抗ds-DNA和Sm抗体,这两种抗体对诊断SLE特异性高,但因其灵敏度低,故阳性率不高,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30%~40%,抗Sm体抗阳性率也只有20%~30%,而ANuA的阳性率为74.1%,明显高于抗ds-DNA和Sm抗体阳性率(P

上一篇:熵指数监测异氟醚复合异丙酚的麻醉深度 下一篇: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