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中的悲剧意蕴

时间:2022-09-01 07:07:26

【摘要】在部分读者眼里,祥林嫂面对生活的打击,不是束手待毙,而是坚强地尽自己的所能做了最大限度的反抗,但是,她的反抗本身便是一个悲剧,而且也是更为深刻的悲剧。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主要的是“礼教”与“迷信”,她的反抗,并不能真正解除悲剧的根源,而恰恰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奴隶地位,而并不是争到人的价值。由此出发,也许可以更为真实地把握《祝福》这篇小说的深刻主题。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悲剧;礼教;迷信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善良的坚强的祥林嫂死了,勤劳能干的祥林嫂死了,死在“祝福”中,像一根草芥,无声无息。祥林嫂的一生确实是一个悲剧,她本无所求,但命运却给了她许许多多的捉弄,让她不断地由绝望而希望,再更大的绝望,最终怀着恐惧永远地离开了那个冷漠的世界。

在有些人看来,祥林嫂面对生活的打击,不是束手待毙,而是坚强地尽自己的所能做了最大限度的反抗,诸如改嫁时“出格”的“异乎寻常”的大闹,为了逃避死后被阎罗大王“锯开”的恐惧,用自己历来辛辛苦苦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门槛,尤其是临死前对死后人有无灵魂的询问,更被一些人认为是伟大的疑问。关注这些,自然有助于对祥林嫂有个全面的认识。但笔者认为,祥林嫂固然是坚强的,也表现出了很强的反抗性,但是,她的反抗本身便是一个悲剧,而且也是更为深刻的悲剧。由此出发,也许可以更为真实地把握《祝福》这篇小说的深刻主题。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除了生活的坎坷、人们的冷漠外,在小说中更主要的是“礼教”与“迷信”,她的反抗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方面。但让人感到沉重的是,“礼教”给了她生活的重压,但她的自觉的反抗依然是不自觉维护了这一礼教。“迷信”给了她精神的折磨,但她的自觉的反抗却恰恰是以“迷信”为手段。总之,她的反抗,并不能真正解除悲剧的根源,而恰恰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了造成自己悲剧的根源。她临死前的关于灵魂有无的疑问,依然没有走出这一怪圈。要说其伟大,也更在于它鲜明地表现了这一深刻的悲剧。

鲁迅曾言:“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历史,“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在《灯下漫笔》中,祥林嫂的反抗,其实质恰恰是维护自己的奴隶地位,并不是争到人的价值。

在历史上,统治阶级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普通人们的思想。统治者统治人们的思想已经潜移默化地积淀在人们心中,自觉地成了人们自己的行为准则。他们承受着这一重压,又理所当然地以此来要求自己要求别人。他们生活在痛苦中却又不自知,他们的生活包括他们的反抗在很大程度上又恰恰在维护着造成他们痛苦的根源。这一不自觉的悖论和矛盾也正注定了祥林嫂反抗本身的悲剧性,而且也是更为深刻的悲剧。

因为,这种悲剧性,也表现在小说中的其他人物身上,而柳妈则是其中的代表。柳妈和祥林嫂其实是一样的奴隶,她津津乐道于祥林嫂的改嫁,除了冷漠,除了以鉴赏他人的痛苦为乐外,更在于她也以改嫁为伤风败俗的礼教观念。她劝说祥林嫂“捐一条门槛”,也是出于好心,并非要吓唬折磨祥林嫂。而这种好心,也正是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而这一切,她也不自知。这就是祥林嫂所处社会环境的一个侧面。

生活的磨难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思想上的枷锁,尤其是还要自觉地扣紧维护这一枷锁,则更为可怕。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的鲁迅早已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而呼唤人的觉醒,改变人的精神,恰恰是鲁迅思考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其实,有很多读者也已注意到,生活的磨难还不足以压垮祥林嫂,“鲁四老爷”所代表的最主要的对立面也似乎并未怎么压迫祥林嫂,人们的冷漠也似乎不是最根本的原因。那么,由此出发来解读这篇小说,也许更接近《祝福》的主题,也许更接近鲁迅自己。

上一篇:为“非预设性生成”正名 下一篇:让文言文课堂多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