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高校寒暑假调整的思考

时间:2022-09-01 05:01:53

关于我国高校寒暑假调整的思考

摘要:针对2008年春运中,人们乘车难和发生大学生乘车死亡的惨痛教训,提出具体解决办法:1、将学校寒假调整到阴历腊月初10至正月初10,错开春运高峰期;2、将暑假调整到阳历7月5日至8月25日,压缩暑期时间;3、将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军训提前到进校之前,为新学期学习提供时间保证;4、对大学一年级新生提出必要的学习和活动要求,增强未来大学生的素质和适应能力。

关键词:中国;高校;寒暑假;调整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2-052-03

作者:赵临龙,陕西安康学院教授,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安康,725000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0007年教育部重点课题(DIA070130)

一、背景材料

2008年春运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导致了公路和铁路封锁,已经令中国17个省及部分省级城市中出现电力短缺现象。新华社称,湖北、贵州和江西等省有超过500万人的供水被减少或停止。公路、铁路均挤满了运送煤炭、食品和乘客的车辆。警方称,至少有6.400辆车积压在湖南的公路上。贵州的一些地区停电已超过两周。蔬菜、茶叶、粮食和水果的种植被破坏。一辆大巴因路滑坠入山中,导致25人死亡。全国的灾害遇难人数至少达55人。几名电工在抢修电线时遇难。分析人士表示,恶劣天气对中国经济造成了短期冲击,并且将助长已经成为政府关注重点的通货膨胀。2007年中国全年通货膨胀指数达4.8%,触及11年以来高点。中国国家发改委表示,暴雪受困地区的卷心菜和其他主要蔬菜的价格升幅已经超过了50%。这次雪灾的复杂程度超过了1998年的抗洪和一般性的自然灾害,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对一家国有电视台表示。“当时我们能够派遣军队对抗洪水,但这一次,我们甚至无法运送救灾人员。”

2008年1月31日,广州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受困于大雪造成的水电供应短缺,还有更多的人由于大雪而无法回家过年。

每到春运,人们为购买火车票真是吃尽了苦头,而这往往与大学生放寒假回家密切相关。

2006年2月9日,《南方周末》在文章《过分的优待和颠倒的伦理》中,指出“今年春运期间,铁道部门发出紧急通知:为做好返乡学生运输工作,固定客车(非临时列车)要预留足够有座车票供学生始发和中转使用,做到中转学生不过夜,随到随走。关心学生,保护学生,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安全返乡,动机很好,是有关方面关心青少年的体现,群众能理解。但是我也有些不解:对大学生如此优待,是不是有点过分?特别在今年春运高度紧张之际,这种对大学生的特殊优遇就值得商榷。我作为学生的老师,今年已50多岁的年纪却得到照顾。曾为买一张车票伤透脑筋,白排了队,也托了人,连站票也买不到,在购票处的人山人海中,看到无法计数的妇女儿童和老人苦苦地等待一张回家的票,看到成千上万辛苦劳动了一年的民工兄弟好不容易拿到工钱,却又被堵在火车站,我就认为上述‘紧急通知’固然照顾了大学生,但是于理于情都说不太过去。如果铁道部门在春运中已有措施或条例能照顾到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和军人,再照顾到学生,我相信群众也无所谓。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在需要他们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建立社会责任感的时候,把他们作为弱势群体保护起来,对他们的成长能有什么好处?是不是真的把大学生当成‘天之骄子’了?这样的教育后患无穷。看着那些盼望买到一张火车票的父老乡亲的眼睛,想到安坐在列车上对社会还没有作出什么贡献的青年学生,心里不免一阵沉重。为什么总是有那些本末倒置的事?”

2008年01月18日,新华网主页刊出文章《观点犀利:春运凭什么要特殊照顾在校大学生》指出:要说春运一票难求,也有不少年头了。年年会在春运期间出台一些特殊的疏散“特殊人群”的措施,比如民工专列,比如学生专列,专列也就罢了,毕竟这是铁路部门专门开通的一种绿色通道,并不会与其它普通旅客利益发生多在大冲突,至少大家看不见,摸不着,尤其是民工专列,照顾的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估计也不会有谁会觉得唐突。只是经常我们会看到有公告称,专门开设学生窗口,或某某车次百分之六十的车票只专门售给大学生,表面上看是一种人文关怀,或者是一种仁政措施,特别是让很多家长们感到一丝丝暖意,但又有谁这时会想到其它更多春运期间同样也需要回家的普通乘客呢?是不是这些政策存在相对的不公平呢?我们这个社会其实真正缺少的正是社会的公平和公正,而处于社会高端、那些年轻力盛、那些未来倡导社会公正公平的大学生们,真的此时也需要在如何回家这一问题上得到特别的照顾吗?我看实属不必,甚至是多此一举,一来是看轻了大学生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二来是侵犯了其它乘客春运期间回家的人才流动和公平的权力,并不是仅仅将大学生们轻松的送回家就成了仁政,其它同样是期望回家的民众的乘车或购票权力就可以视而不见,说到底,这是一种明显的歧视和不平等待遇。

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小问题,其它这是一个社会公平公正和平等的大问题,因为被照顾的不是普通人,而是大学生,如果他们还在求学时就会以追求一优越的、不平等的待遇,你能相信将来他们走入社会,管理国家后,会有一种平等的思想吗?至少我以为很难,作为家长,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照顾优先买票乘车回家,此是人之常情,但作为政府部门或铁路部门,更应该看到更多其它同样需要回家过年的普通群众,更多的老人、妇女和孩子,要多看看他们或她们那种企盼回家的目光。

作为家长,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春运中感受中国人生存的艰难,能从春运中感受中国社会的现实,至少也能让他们在现实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多体会一点人生的辛苦,也许挤着回家,对别人公平,对自己也有益处。同样,作为家长,期望自己孩子舒服而顺利的回家,也是一种正常的期待,但毕竟这是一种不公平;如果在公平的条件下,让我站着回家、让大学生坐着回家,我可能会觉得心理不平衡。特别是农民工群体,他们常年辛苦劳作,日复一日地站着打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出门打工供孩子上大学的父母,让他们站着回家、让他们的子女坐着回家,恐怕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今天的中国,我们看到,年复一年,大学生已经成了春运的特殊乘客,在春运“一票难求”的情势下,其实根本就根本没有必要过于照顾他们这一本来就不弱势的群体,为了彰显公平,让他们品尝一下生活的艰难,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至少给其它同样期盼春节回家的普通中国人一个平等的机会吧。

但,大学生在2008年春运中的惨痛教训,又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2008年1月13日,安徽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冷静(音)在芜湖火车站不幸被挤落站台,被还没来得及停稳的火车当场轧死;1月14日,湖南长沙百余有票学生 被赶下火车,半天没人理睬,事后解释原因是列车超载造成学生没能上车。两起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2008年1月22日,大连民族学院大三学生陈一晋与表姐准备回云南楚雄老家过春节,因买不到直达昆明的火车票,便从北京转车到郑州,又从郑州转车到长沙,到长沙滞留一天后上了西安开往南宁的火车。火车行至广西永富县境内后,一男子突然挥刀砍向小静。刀子从小静右边脖颈处插入,从左边脖颈拔出,直接砍断大动脉和气管,当场死亡。随后,该男子又挥刀向车厢内乱砍,造成车内5名乘客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其中包括陈一晋的表姐。最后,该男子被一青年男子制服。事后据铁路方说1月21日晚,一名贵州在山东打工的布依族男子,身上带了7000多元打工钱,一直臆想有人要抢劫他,在强大的精神压力下精神崩溃,便拿出一把随身携带的刀砍向周围的旅客,致使车内5名乘客受伤,21岁女生陈一晋当场死亡。

二、解决办法

春运一直是我国铁路运输的老大难,仅仅从买票提供优惠来解决问题,不是最好的办法,要真正解决问题,一是增加足够的列车,以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出走,但见于我国目前铁路运输的承载力,一时还无法办到。

我们现在从分流旅客的思路出发,将学校寒假时间尽可能与春运错开。这是我国目前可采取的最好办法。

(一)将学校寒假调整到阴历腊月初10至正月初10,错开春运高峰的腊月20至腊月30及正月初15至正月20。因为每年秋季新学年开学,老学生和新学生及学生家长一齐到学还没有发生像春运这样的局面。因此,我们完全可将学生流和其他人员流(特别是民工)分离,以减轻春运的压力,而其他人员(民工),由于工作关系,不可能提前放假回家休息,故只能让学生提前放假回家休息。因而,我们不妨每年把学生的寒假放在腊月初10至正月初10,使学生有更多时间与家人合家欢乐,而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让学生在学校过,使他们感受不同地方的节日氛围,同时使学生能在节日里有时间交流家乡过年的热闹场面,以利和谐社会的建立。如我院2007年正月初9开学,非毕业班学生(毕业班学生由于在外进行社会实践晚到校)到校率达92.31%,说明正月十五前开学完全可行。

(二)压缩暑期时间,将暑假调整到阳历7月5日至8月25日,并建议国家对考生提供优惠的旅游政策(如考生凭准考证实行门票减半等措施),以感受祖国的关怀。随着高考的提前,相对暑假时间的增长。由于高考提前到每年6月7至8号,高考结束号到大学新生开学,有长达3个月的休整时间。现在考生休整的主要活动就是上网玩游戏,有的一天10几个小时下不了网,家长从关心孩子的身体考虑进行制止,结果与考生发生矛盾(甚至很激烈)。

由于我国暑假天气较好,而且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开展社会实践。因此,我们尽可能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创造良好条件,如全国的旅游景点是否可向考生提供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考生通过参观、浏览、学习,来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弥补课外知识;同时,通过旅行体质锻炼、意志磨练及生活体验,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像2007年高考结束后,就有些考生自发组成旅游团队,参加旅行社的旅游活动。如果国家对考生出台优惠的旅游政策,不仅吸引考生参加旅行活动,更重要的是使考生能感受到祖国的关怀。

(三)将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军训提前到进校之前,为新学期学习提供时间保证。由于我国高考时间提前到每年的6月7日,这就使一年级新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前有近3个月的空余时间,而新生到学校一般都要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军训,尤其开学较迟的学校,一般正式上课都到了“国庆”长假之后,新学期学习时间仅3个月,为完成教学计划,不得不压缩课程时间或删减课程,而面对强调的公共课程,只能删减专业课程,这对学生专业的全面发展很不利。因此,我们提出:将学生的军训提前到一年级新生进入高一级学校之前,由当地武装部和学生所在的学校共同负责,这样不仅为新学期提供了时间保证,而且占据了新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前的空余时间,重要的是将中学生的军训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每一位年满18岁的公民都应有参加这种预备予军人的军训义务,并可作为学生将来参军的必备条件。

(四)对大学一年级新生提出必要的语文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增强未来大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当前,大学生的语文水平下降,已引起国家教育部的重视。2007年4月17日的《中国教育报》在《“语文”回大学必修课堂师资教材问题待解决》中,指出:“去年年底,教育部高教司在湖南召开会议,建议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今年以来,不少高校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语文”两个字,又以矫健之姿,重新回到了高校的课堂上。大学语文重新成为大学的必修课,使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不断延续。大学生对汉语有更深的了解,可以让我们的优秀文化植根于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因此,教育部就可统一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尤其理科学生)提出语文知识方面的具体要求,如读几本文学名著、看一些文学电视片、写几篇反映文学知识方面的文章等等;当然也可提出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如社会调查、旅游实践、勤工俭学等等。这不仅使准大学生在假期过的充实,而且为大学新生活做好准备。

上一篇:唐代登高诗概观 下一篇:浅谈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