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台油田油藏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

时间:2022-09-01 04:50:28

热河台油田油藏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

【摘要】在落实热河台油田构造、沉积相、储层及油气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找出剩余油分布规律,为下步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关键词】地质特征 油气分布规律 热河台油田 储层 构造 沉积相

1 油藏地质特征

热河台油田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中生界、下第三系房身泡组、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上第三系馆陶组,其中沙三段(E3S3)、沙二段(E3S2)、沙一段(E3S1)为含油气目的层。

沙三上沉积期为一套曲流河沉积,发育有曲流河道、边滩、决口扇和河漫湖沼等微相。沙一段沉积时期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按照空间展布规律及沉积特点,细分为:水下辫状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湾、河口砂坝、前缘薄层砂四个微相。

全区储层孔隙度较大、渗透率高、碳酸盐含量、泥质含量低、粒度细、分选较好,储层物性条件较好。沙一段储层物性条件较沙三段优越。

储层内非均质性较严重,大部分单砂层层内储层性质属于中等―强非均质性储层。

2 油气分布及油藏类型

热河台油田油气分布受构造、岩性双重控制,为构造一岩性油藏。构造面积14km2,油田含油面积6.0km2,石油地质储量1043×104t。

2.1 油层分布

沙三上油层分布:

该段油层发育,是热河台油田主要产油层位。油层厚度变化大,单井油层有效厚度在1.7~18.5m之间,平均为6.9m。平面上油层在热102块、热104块、热21块、热1块及热25块均有分布。

(1)沙一下油层分布:

该段油层欠发育,单井油层有效厚度变化大,在1.1~18.3m之间,单井有效厚度平均为6.3m,单井平均层数为3.2层。平面上在热104块、热102块、热25块、热1块有分布。

(2)沙一中油层分布:

该段油层比较发育,在热102块、热104块、热21块、热25块和热1块有分布,其中热102块油层相对较厚。

沙一上及其以上地层中,目前还没有发现油层分布。

2.2 气层分布

(1) 沙一下气层分布:

该层位单井气层有效厚度在18.8~0.5m,平均6.6m单井层数平均为3.9层。平面上气层分布在热102块、热7――热25块。

(2) 沙一中气层分布:

沙一中是热河台油田主力气层分布层位。该段气层厚度变化大,单井气层有效厚度在46.8~1.5m之间,平均为14.2m,单井层数平均为4.9层。平面上气层主要分布在热102块、热7――热25块、热21块、热104块。其中热102块、热7――热25块气层较发育,其它块气层零星分布。

(3) 沙一上气层分布:

该段气层厚度变化大,单井气层有效厚度在68.7~0.8m之间,平均为13.1m,单井层数平均为4.9层。平面上气层主要分布在热7――热25块、热102块。

2.3 油藏类型

热河台油田油气层分布受辫状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曲流河道等有利微相带控制、影响,亦受构造高低控制,在构造高部位油气层分布厚度大,往低部位油气层分布明显减薄;油气层分布还受砂体控制,油层聚集在岩性圈闭中呈透镜状或层状,单个油层规模小,延伸不远。

根据储层发育状况、油水分布特点及其控制因素,结合地质构造综合分析,热河台油田油藏类型以构造――岩性油藏类型为主。

2.4 油气分布与沉积相带

热河台油田油气平面分布部位与储层沉积相带有较大的关系,在不同相带部位,由于储层发育状况、物性条件的不同,油气层分布有一定的差异。

一般来说,在沉积的几个主力区块中,各井的油气层分布情况也反应了在主体相带部位,油气层发育程度最好的特征。

沙三段中,油气层主要分布在边滩微相中,按井分布占71.4%,且油气层单层平均有效厚度在各微相中最大,相带有利部位易于油气层的分布,油气层有效厚度,90.0%以上分布在辫状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曲流河道等有利微相带中,且油气层单层平均有效厚度、单层层数在各微相中最大,单井厚度最大的井数也是这些有利微相带中占的比例大。

在沙一段和沙三段占60.0%以上,其次为曲流河道微相。在沙一段,有86.4%的井上分布在辫状分流河道中,油气层有效厚度占56.5%。

受构造条件的影响,平面上不同构造部位的各块既是在同一相带中,油气层分布也有一定的差异。同处在辫状分流河道微相中的井,热21块所占比例最大,其油气层平均有效厚度也较大;同处在边滩微相中的井,热102块所占比例最大,其油气层平均有效厚度也较大;这与其所处的构造有利有一定的关系。在同一相带、同一小层中,构造的有利部位油气层有效厚度也大。

3 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

3.1 注采系统不完善区域剩余油饱和度高

注采系统不完善,水驱控制程度低,剩余油饱和度高。

3.2 储层非均质严重区域剩余油饱和度高

热河台油田热河台油层砂体沉积受火山岩控制,呈透镜体状,形成平面及纵向上的严重非均质,导致平面上砂体连通差,注水效果差;纵向上的非均质,导致高渗透层水淹,低渗透层注水见效差。

3.3 曲流河“曲”处剩余油饱和度高

从储层沉积特征研究中反映,沙三段为曲流河沉积,河道狭窄,形成平面上严重的非均质性,油层连通差,使油层发育部位且井距较大的区域剩余饱和度较高。

根据地质特征研究结合动态分析认为,在平面上剩余油呈零星分布,在油层发育部位存在剩余油富集区。如热21块的热20-5井~热16-4井井区,估算剩余可采储量在3万吨以上;热1块的热35井~热24-6井区等,估算剩余可采储量在5万吨以上。

4 结论

(1)热河台油田沙三上主要为一套曲流河沉积,以曲流河河道微相、边滩微相沉积为主。沙一段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沙一段早期以水下辫状分流河道微相沉积为主;沙一段中期则以河口砂坝微相和水下辫状分流河道微相沉积为主。

(2)热河台油田储层物性条件沙一段较沙三段上好,沙三段上为高孔隙度中低渗,沙一段为高孔隙度高渗。储层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层间非均质性较弱。

(3)热河台油田油气分布受岩性――构造双重控制,全区没有统一油气水界面。垂向上沙一段以气层为主;沙三上以油层为主。平面上在构造高部位、主体相带部位油气发育较好。

(4)注采系统不完善,水驱控制程度低,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的部位剩余油饱和度高。是下步挖掘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顾家裕.沉积相与油气,石油工业出版社;东北地区深层石油地质学丛书.谯汉生、方朝亮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李丕龙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蔡家庙-八珠地区长7储层特征研究 下一篇:分析抽油井油管泄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