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妙引导,方能深入文章灵魂

时间:2022-09-01 04:42:19

精妙引导,方能深入文章灵魂

无论是新课标理念还是《语文考纲》,都越来越重视阅读鉴赏评价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考查,最基本最重要的保障是读懂、读透文章,尤其是要深入文章的灵魂,把握文章的要害、精髓。当前学生的阅读障碍不少,从教学的层面来说,语文教学虚化泛化现象很普遍,或者是“走不进”课文,在打转,隔靴搔痒,不得要领;或者是浅尝辄止,“走”几步就急于“跳”出来,且美其名曰“延伸拓展”,致使语文课缺少了“语文味”。要“走进”课文,深入文章的灵魂,教师的有效引领是关键:

一、 找准关节,带动全局

许多年前,听程翔老师讲《林黛玉进贾府》,他的一个绝活令我佩服不已,印象特别深刻:《林黛玉进贾府》可分析讲解三个课题,上课前他由学生来选择这节课讲解的课题。学生选哪个课题他就能讲好哪个课题吗?程老师为什么会有这个自信呢?我觉得,就在于他对文章了然于心,对文章要害、精髓的准确把握。

每篇文章无论长短,都有一两处关节,备课时就要找准关节,关节找到了,课文就迎刃而解了,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课,我们可以通过多重对比这个“关节”,带动整篇文章的理解把握,正是这重重对比告诉我们:人性中的美和丑总是对立存在的,而人性的美才是人类的希望,人们应该追求和拥有美的德行。杜牧的《阿房宫赋》一课,杜牧是从哪几个层面表现秦之“奢”的?这几个层面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这样表现秦之“奢”,用笔上是不是“奢侈”了点?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就把握了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

庖丁解牛做到目无全牛、游刃有余的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无数次不倦的训练。我们在教学中能够达到找准关节、带动全局的境界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它要求我们潜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没有这样的付出,教学上要想做到得心应手、应付自如,是不可能的。

二、 抓住关键,涵泳品味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为情而造文。”文章是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能深入理解领悟文章的思想情感是读懂、读透文章的标志。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赏析作者情感表达的细微处、精妙处,更深入地走进作者或人物的内心世界。

很多经典作品的阅读理解,需要对作者、时代背景作深入的了解,需要读者的文化积累、人生经验的广泛参与才能完成。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受阅读时间、阅读经验、思辨能力等因素的限制,教师理应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阅读文本的感受,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提出一些能引爆学生探究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积极思考、品味,把握文本的思想情感。

例如《林戴玉进贾府》一课,要求学生给王熙凤初见林黛玉的一段台词加标点:妹妹几岁了 可也上过学 先吃什么药 在这里不要想家 想要什么吃的 什么玩的 只管告诉我 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学生思考、添加标点,相互交流后对照文本上的标点,思考:王熙凤连珠炮式的“三问”意在表现什么?她的这段话中暗含什么“话外音”?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语速读这段话?这样一个精妙、细微之处的涵泳品味,对王熙凤这一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的把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胡同文化》一课,我们要找准文章的一个关键点,并围绕这一点着力涵泳品味:本文题目为《胡同文化》,胡同文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呢?它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外在的表现?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能够表现胡同文化内涵的语句,用笔圈画出来,并细细品味。

文章如一条河流,文本的表面意义是水上部分,一目了然,文本的深层意义、内在情感和情趣则是水下部分,学生很难看得见,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感受到课文所蕴涵的人文情感。

(山东省寿光第一中学;262700)

上一篇:名著阅读,不可承载之重? 下一篇:语文课不该仅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