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节日民俗现状初步解析及探讨

时间:2022-09-01 04:12:18

皖北节日民俗现状初步解析及探讨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和发展,皖北地区人们的过节方式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节日民俗的更改与变迁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通过对皖北地区人们对于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一些传统节日的度过方式的阐释和分析,同时探讨这种现状存在的合理性、其未来发展走向,以及我们所能做出的使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努力。皖北节日民俗存续发展的未来图景,它不仅仅关乎这一地区的文化实力的增强及民众生活的丰富,对于其他地区的节日民俗保护创新也能够起到积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皖北 节日 民俗文化 现状 发展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皖北民俗节日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以淮南为例》(J18511106)

地理上作为安徽三大重要组成模块之一的皖北地区,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决定了其节日民俗的不可忽视性。从节日角度看,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在一年又一年的时光流逝中,带有皖北特色的节日民俗饱经历史风雨的洗刷,沿袭至今,既有改变,有丢失,也有保存,有创新;而在民俗方面,无论是亳州地区的老庄文化、宿州地区的拉魂腔、蚌埠地区的大禹文化、淮北地区的沙河调还是阜阳地区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都是引人关注的重要方面。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查阅资料,同时选取淮南地区作为实地调研样本,皖北节日民俗的发展现状了然于眼前,而其未来向前的走向也颇为引人注目。皖北节日民俗发展至今,是令人欣喜,还是使人担忧?是发展良好,还是亟须改进?是前路明确,还是漫漫未知?下面是据调研结果整理的一些较为完整的,对于皖北地区节日民俗未来更好存续、发展的构想。希望能借此对皖北地区节日民俗的保存和继承并发扬光大,发挥一些作用。或许皖北节日民俗的现今状态和其未来发展态势,亦可以作为其他地区未来同方面发展的良好借鉴。

如同国内的其他很多地区一样,在皖北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中,传统民俗节日往往被蜕变成了单纯的假日,其文化意蕴也在人们的心目中日趋淡漠。作为老百姓传承祖先智慧结晶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其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也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很多原有的习俗被抛弃,一些过节的习惯逐渐减省,直至消失。曾经声势浩大的“淮南豆腐节”每年举办一次,吸引附近省市居民参加,现在却两年举办一次,不但人数减少,而且已经变成了商品展销会。不可否认,这些节日习俗中的确有一些是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前进的步伐,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下被淘汰掉的。然而,排除这些落后习俗以外,仍然有些东西凝聚了祖先的心血,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质,是我们文化和历史的象征,寄予了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是不应该被弃掉的。对于这一部分的节日民俗,应该采取的是了解、恢复、保存、发扬光大的方法,以严谨的态度迎接它们的回归。

首先说到春节时期,皖北地区的人们也有如同其他地区一样的吃饺子、放鞭炮、拜年、发红包、贴春联等相似习俗。但皖北六市之间的细微差异,仍是显然存在的,这也正是凸显出它们之间各自保有的特色,和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区别的非常重要的一点。经了解,近些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节日民俗的存续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挑战,并且经历了一些丰富的变化。从一个方面来说,一些传统习俗受到了挑战,可能会面临逐渐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尴尬局面,譬如放鞭炮,原本寄予了人们驱除年兽、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但却因为现实生活当中它的确存在着对城市空气造成的污染的弊端,许多人已经开始倡议并且将禁止鞭炮付诸行动。这从一个角度来看,是对现代社会环境的一种保护,是随着社会进步、城市发展而到来的一种趋势;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对传统节日民俗的一种丢失和抛弃。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一些新的节日文化也被添加到这些节日当中来,如大力推动春节游为皖北各市所带来的春节旅游经济,在春节期间选择外出的人们来到了这里,有机会细细品尝皖北当地的独到年味,也给当地经济带来新的发展。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新,能起到一举两得的成效。

再看元宵佳节。元宵前后,许多在外地求学的莘莘学子以及在外务工的人们需要早早离开,无法在家欢度元宵了。而皖北地区如今向外输出的劳动力也不在少数,如阜阳地区就存在着流动人口数量较多的现状。如此一来,留在皖北本地度过元宵节日的人数就少了许多。这从一个方面来说,影响了节日热闹的程度和节日经济增长的速度;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一些在皖北地区就学的学子的到来,和其他流入皖北地区的人口的加入,也使这个寓意丰富的节日更增添了一层鲜艳的色彩。说到元宵节,汤圆和元宵自是不能缺少的。皖北地区在地理划分上大部分位于淮河以北,也即通常所说的“北方地区”,但一河之隔的淮河南岸由于在地理位置上的偏中,也承续了部分南方的节日民俗,而皖北地区元宵佳节吃汤圆的家庭也为数不少。汤圆制作手法简单,味道鲜美,可谓是男女老少皆宜的一大中华美食,这一点在皖北地区也并不例外。但现在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变化,喜欢自己动手制作汤圆的家庭也开始在逐渐减少,掌握这门手艺的人数也在滑落。超市里的速冻汤圆慢慢受到越来越多住户的喜爱。这种变化难以直接说其好坏,但这种细微的转变也当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和关心。另一大元宵习俗则是花灯、逛灯会、猜灯谜,这是各地普遍共存的一大特色,而今也在以更加创新多变的形式改进、存续着。一些商家仍会在元宵佳节举办猜灯谜以促进营销、拉动人气的活动。

清明节依古人规制,是祭扫祖先坟茔的时间。在皖北的许多地方,上个世纪的土葬风俗所遗留下来的田间坟墓仍有很多。每逢清明节前后,许多家庭会聚齐一家老少、长辈晚辈一起至祖先坟前祭拜献礼。一般流程包括烧纸钱、放鞭炮、磕头跪拜等一些简单的程序。这些流程寓意着给祖先带去财富以示崇敬,向祖先祈福以求荫蔽子孙后代等美好希冀。这些风俗流经许多年代,已经大有简化、变易之趋势,日后继续发展,想来也会渐渐与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生存方式相接轨,有其新的面孔。而在都市化的进程中,墓园的存在和慢慢兴起也是一种趋势,在皖北地区也可见到这种改变的出现,这是中华文明吸收了外来文化,受其冲击所产生的一类新的墓葬方式,但也具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清明时,捧一束鲜花,带一些心愿,静静进入墓园中上坟祭礼,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对先人节日文化的沿袭方式。

端午节期间,我们在淮南进行了实地考察。淮南市虽然只是皖北地区群像中的一个,但因皖北各地相近的地域和人文情怀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不同方式走访和观察当地住户,了解到了当地居民真实的过节情况。多数人家在这个时节一般会包好粽子,准备一些家常菜,能聚在一起的家人围坐在一些,像平常一样吃饭聊天。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淮南有属南方的青叶粽,有三类:米粽子、蜜枣粽子和绿豆粽子。白米粽属于最为保守也是南方最为传统的粽子,纯粹突出粽叶和糯米的清香,混入白糖调和成的蘸料一起食用。不再像以前一样所有的居民都会亲自动手制作粽子。附近超市和商店里的成品粽子相比之下更受当地居民的青睐。据了解原因大概如下:用来包扎粽子的粽叶和马连草绳,由于采摘并不如过去那么方便,打算自己在家里包粽子吃的人们也往往会直接到市场上去挑选。粽叶有两种,竹叶是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而苇叶则大多是一次性的,不能再循环利用。当地的几位老人说,随着年岁的渐长,对于端午节这种节日的期盼似乎没有儿时那么高,不会特意花太多的时间去准备过节,只是象征性地做一些应当要在节日里完成的事情。对于节日理解的意义就是家人团聚共度佳节。在淮南地区,以前许多人家里还会在度过端午节时准备香包,具有驱五毒辟邪、寓好运的意蕴;而现在市面上鲜见香包这种物品,即使保留这种佩戴香包的记忆,却不会特意去佩戴了。通过资料了解到的皖北特色的端午食物,除粽子以外,还有糖糕、油饷等也都不见踪影。在街头也可以看到有商家在销售咸鸭蛋、粽子、艾草等等。虽则部分习俗慢慢淡化,但这种节日情怀还是留存在人们心中。端午节以及其他节日民俗重新兴盛起来仍是存有希望的。在走访淮南八公山区时发现,有不少民居的门上还可以看到早早准备好的已经略微枯黄的艾草。八公山上艾草较多,采摘比较方便。到了节日要吃节日食品、准备节日用具已成为一种习惯,而这种已经流传千年的习惯暂时不会中断。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情人相会之日。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的七夕节,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古有秦观诗作在前,而今我们可以看到七夕节到来时各大电视台、商家们也纷纷推出各种节庆活动。但众所周知,随着我国与国际接轨,以大度包容的姿态迎接国外文化,西方传统的情人节也在我们的国土上生根发芽,影响力火热一时。在皖北地区,不少当今的年轻情侣们,也是西方情人节与传统情人节都会共度的。而说到七夕节的传统习俗,女子献祭乞巧早已成为往事,情人星空夜话或许是许多情侣做得更多的事。而谈及此处,七夕节原本为爱而设,两情若是久长时,形式或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中秋佳节,对于全国各地的人民来说,这都是一个阖家团圆的日子。中秋节的皖北地区,人们喜食月饼和糖馍,一家人聚在一起聊天、赏月,亲朋好友之间还会互赠礼品。时展到今天,月饼早已成为了中秋节这个节日的文化符号,甚而已发展出月饼的专门品牌,供人选择。它不仅仅是每户家庭自己食用的首要选择,也是中秋节时各个家庭之间互相赠送礼品时的极佳选项。而说到糖馍,是一种朴实但却美味的面食食品,它承载了许多人幼年时期的美好回忆。每逢中秋佳节时,不少地方的街道仍然可以见到出售糖馍的店家,一些家庭也仍会购买。说起赏月,古人已有此风范,而时展到今日,赏月也同样只是成为了中秋一大重要的代名词,仍有家庭会在月圆之时满怀情意地抬头仰望,但中秋之时最最重要的还是那份全家人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的浓浓暖意。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这一天里,吃糕、登高、敬老已成为较为重要的习俗而被延续传承下来。在皖北地区,至今仍有一些家庭在度过这个节日的时候选择蒸重阳糕作为食物、一家老小共同登高,寄寓美好情怀。而一些中小学和高校也会组织敬老尊老活动,虽说有些人指责这些活动集中于重阳节这一天实施,有些形式主义的嫌疑,但首先我们要看到,其出发点是好的,至于活动的内容、形式的不足,那么则需要大家通过探讨来为之提供解决方案,使之更加完好。

保护节日民俗刻不容缓,最先要从人们的意识上面行动。不是要让人们知道保护这种习俗的重要性,而是要让普通民众感受到节日氛围,从意识、心理上对节日形成期盼,从而成为烙印在民族血脉里的东西,自然而然地习惯节日民俗。节日的意义在于:第一,它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这一点看似虚无,实则是比较实在的。比如在端午节的时候,包粽子、插艾草、缝香包,从本质上来说,就把这一段时间与一年里的其他时间段做了一个更加明显的区分,节日因为它的意义而显得不同。第二,它能促进我们对于自己民族传统的更好认知和继承。了解了端午节是为屈原而设这一概念,明白了远古的先人们所创造出来的各式仪式、物品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累积着民族文化传统的源远流长的气质,这种气质内化于身心,体现于节日的氛围当中,在外人看来,便是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极好的诠释。第三,它能带动社会发展。节日一旦红火起来,那么由这个节日所衍生出来的周边产品必然也会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关注,这是一种带动经济产业链的极佳方式,同时又使经济与文化相结合,即所谓“节日经济”,而这种经济类型有利于优化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文化得到了发展、流传,可谓两全其美。而要使人们不断意识到这种重要性,就要通过教育、媒体输出、广泛宣传等多种方式,不一而足。节日食物其内所含物质对于人体也颇有裨益,更多的是其中包含的古老先民们在食物上的寄托和智慧。如同《舌尖上的中国》所展示的那样,食物并不仅仅是食物,其中所包含的故事、寓意丰富精彩,往往不容忽视。

对于皖北民俗的保存和发展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政府倡导、民间自主。通过建立各种民间民俗文化协会等组织,加强对各种民俗节日活动的政策推动和组织引导为各民间组织及民间艺人搭建平台,为其创造适宜的“土壤”,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第二,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除了要继续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保留独特的地方风韵外,更要紧跟时代步伐,为其输入时代的新鲜血液,赋予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以新的内涵。才能为更多人所接受,才能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第三,文化与经济结合。以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发展旅游经济等。

以上所提出的皖北节日民俗发展存续建议为的是希望家乡的节日民俗文化不要丢失,根不要丢失;为的是能够让后人意识到我们的先人曾经创造出多么丰富和有意义的文化传统的心愿;为的是在外来文化强烈冲击的情况下,不再出现七夕节遭冷遇的情况。“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正是节日所承载的。一个没有简单到只剩形式,却也没有复杂到繁琐不堪的节日,是值得我们为之努力付出心血的。倘若将皖北节日民俗保护工作充分完成,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能看到的,将是一个个更加热闹、有意义、让人觉得自豪和骄傲和民族传统节日。节日里,合家同堂,摆酒聚餐,分岁酒、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一项项都令人觉得有趣。这些带来民族自豪感、让我们更加坚实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俗项目,铸成了一个更加伟大而壮阔、丰富而多彩、令人神往和欣羡的文化中国。

参考文献

[1] 徐东平,王勇勇.淮河文化与皖北振兴[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2] 汤夺先,邹安.我国淮河流域民俗研究综述[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1,20(2).

[3] 谢政伟,胡飞,王建.皖北民俗旅游发展的优势及问题[J].绥化学院学报,2012,32(2).

[4] 曹天生,朱光耀.淮河文化导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5] 谢政伟,胡飞,王怀平,王建.皖北民俗旅游发展的几点对策[J].长治学院学报,2011,28(4).

上一篇:浅谈联络口译现场潜在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下一篇:从归化异化角度看汉语拼音在中国高校校名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