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培育

时间:2022-09-01 03:11:29

略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培育

摘 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社会道德风尚健康发展的榜样。探讨大学生荣辱观培育的有效途径如下:加强师德建设,完善教师教书育人机制;更新教育内容,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针对性;创新教育形式,提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荣辱观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275-02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概述

(一)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关于荣辱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它受一定的社会风尚、习俗和传统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又受一定阶级思想影响。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

我国在很早便已有了“知荣明耻、好荣恶耻”的“耻”感文化。历代有识之士都将世人特别是读书人的荣辱观状况作为评价世风优劣的标准,甚至将其提到国家治乱兴亡的高度。管子将耻与礼、义、廉一起,视作“国之四维”,认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孔子认为培养民众知耻的荣辱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并尤为重视“士”的耻感培养,他将“行己有耻”作为最配得上“士”称呼的条件。顾炎武发展了管子的思想,提出礼、义、廉、耻“四者之中,耻为尤要”。他认为若知识阶层的士人缺乏羞耻之心,该社会必定世风日下,“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他还强调士人的“耻”观可以直接影响社会风俗淳朴与否。他说:“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故士大夫之,是谓国耻”。龚自珍特别强调士人的荣辱观,认为若士人缺乏正确的荣辱观则会辱没家国。他说,士不知耻“则由始辱其身家,以延及于辱社稷也”。“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6年3月,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强调指出: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整体上精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它不仅为青年学生订立了德育发展的新标杆,更为学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指针,它必将推动高校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弥补以往学校德育工作“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的接班人。

二、大学生荣辱观培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的荣辱观现状不容乐观

当前,大学生荣辱观的主流是积极的。他们不仅思想观念新,创新意识强,而且正在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扩大,信息交流日益畅通,各种思想、价值取向的相互交融,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道德上产生错位和偏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取向扭曲,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部分学生将人生价值片面理解为自我价值,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自觉不自觉地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对立起来,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只希望“人人为我”,而不愿“我为人人”。他们往往为了追求高收入而淡化了自身的社会责任,只是一味地强调索取,而不愿多做无谓的付出。

2.享乐主义盛行,艰苦奋斗精神淡薄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过去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方式早已一去不复返,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的档次也在日益提升。在这种消费理念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也将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

3.拜金主义流传,团结诚信意识薄弱

部分学生受拜金主义影响,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追求。为追求个人财富与利益,他们不惜损人利己、见利忘义。

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是最为让人担忧的事。诚信是立身之本、发展之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获得成功,不仅需要个人的能力,更需要有优秀的品质,要以“诚”字当先。而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却不得不让人担忧。

4.追求个性潇洒,公德法纪意识不强

少数学生把随意、放纵的生活态度看作是一种潇洒,把对道德、法纪的蔑视与叛逆看成是一种个性。他们不顾社会公德,损坏公物、随地吐痰,部分学生谈吐庸俗、行为粗野,甚至打架斗殴、偷窃,更有甚者因此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高校的荣辱观培育工作有待改进

1.从师德建设方面来看

当前,部分教师存在着整体素质欠缺的现象。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要做到这些,教师自身思想品德的高低、专业知识的深浅便起着关键作用。教师的思想素质和品德行为是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心理导向和品德定位作用,在“言传身教”的“亲密接触”中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感染。因此,只有教师做到明是非、知荣辱,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更好地施教于人。但是目前,高校的部分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和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理想激发、品质引导和人格塑造,从而出现了专业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现象。

2.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来看

在众多的学科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它往往流于简单的道德说教,使教者疲惫,听者昏昏,全无效果可言。在内容上看,它是唯理教育,偏重认知目标的完成,却忽视了情感目标的实现,给人一种缺乏人情味的冷漠感。

在教学方法上,它是机械说教,这种空洞说教不顾学生的主观感受,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了对学生道德的培养,说教有余而实效不强。在这种方式下,不少学生凭借优异的成绩成为教师眼中的“好学生”,而他们在生活中可能完全是另外一种形象。

三、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师德建设,完善教师教书育人机制

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荣辱观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和道德修养,做到育人先育己。学校要引导教师主动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地结合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与学生实际,不断进行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同时教师对荣辱观的学习也不能只停留在理论说教上,而是要自觉内化为自身的言行,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成为学生知荣明耻的指导者。

(二)更新教育内容,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针对性

教育部要求:“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教育中突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不断丰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内容。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课程建设中,要凸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科学地设计教育内容,切实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感染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取得实效。

其次,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蕴含着许多宝贵的荣辱观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加以借鉴运用。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德育,尤其是儒家文化,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一贯主张德治。如《荀子》主张:“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主张以义制利,调节义利矛盾。我们可以开设传统伦理文化的选修课,或者组织一些相关的专题报告等等,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荣辱观教育。

(三)创新教育形式,提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

1.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起来,采用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要改变传统的“机械说教”,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如利用PPT教学,利用相关的网络媒体等进行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除了教师自己说教,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自己设计政治课等形式,增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强实践教育,实现知行统一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高校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此外,荣辱观是一个从认知到行为的内化过程。要使荣辱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就不能没有实践。所以高校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工作,必须加强实践教育,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学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如教育实习、志愿活动、社会调查等等,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荣辱,锻炼意志,升华认识。在学校内,可以围绕着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种形式的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文艺表演、专题报告等等,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各种文明风尚的感染,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树立并践行荣辱观。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工作并非一朝一夕的简单工作,它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协作。高校作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主要阵地,一定要承担起学生荣辱观教育的重要责任。要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荣辱观的教育工作,使荣辱观教育切实取得实效,从而培养出真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延斌,管向群.中国传统士人“耻”观与大学生荣辱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2]封福霖.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12).

[3]王晓霞,呼吉图.加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途径和对策[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7(2).

[4]朱进.构建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长效机制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6(11).

上一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育人功能及实现途径 下一篇: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