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传统礼学精神,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

时间:2022-09-01 02:38:41

发扬传统礼学精神,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

【摘 要】中国被称作“礼仪之邦”,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礼”。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礼学文化日渐衰微。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参差不齐、亟待加强。博大精深的传统礼学文化对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礼学;大学生;礼仪教育

中国素来被称作“礼仪之邦”。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礼是一个家庭的准则,管理着生死婚嫁等一切家务和外事。同样,礼也是一个政府的准则,统辖着一切内务和外交。”事实的确如此。在中国古代,礼既是社会的伦理秩序,又被上升为国家的典章制度。礼对每个人很重要,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传统礼学文化被打断应该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吃人的礼教”被觉醒的中国人所抛弃,但是就如批判费尔巴哈所说的一样,人们在倒洗澡水的时候,把小孩子也一起倒掉了!而在当代,传统礼学文化的流失速度更是惊人。“今天我们却无奈地看到,中国人在礼仪方面的缺失与落后几乎令人无法再与曾经的华夏相媲美。”在传统礼学文化逐渐流逝的背景下,大学生亟需礼仪教育的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多年来学校、家庭教育重智育轻德育,大学生在礼仪素养方面却表现出于其知识水平不相匹配的特点。如何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本文认为,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礼学文化中汲取营养是必须的。现提出几点建议和启发,望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在礼仪教材中适当加入传统礼学的内容

当前,很多大学礼仪教学中,有重西方礼仪而轻本土礼仪文化的特点,甚至全盘西化。不可否认,西方礼仪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日后踏入社会更好的适应全球化的社会趋势。但是,抛弃了民族文化,失去了民族特色,也就等于抛弃了我们的民族。在礼仪教材中适当加入传统礼学内容,一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了解礼于人的成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二也是为了古为今用,把传统礼学中的精华传承下来。

古语有云:“知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传统礼学思想中有很多内容仍具有现代意义,而且正是这些亘古不变的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魅力。比如传统礼仪中辞让中和敬老尊师诚信等观念。因此在礼仪教材建设上不能撇开我国传统礼仪文化,而要加强传统礼仪文化的学习研究,对其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整理,将蕴含在传统礼仪中的合理思想提炼出来,寻求当代大学礼仪教育与传统礼仪文化的结合点,探索传统礼仪文化进入现代礼仪教学的新模式,打造继承文化传统的现代社会礼仪,比如可以选择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家庭礼仪、日常交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融入一些具有传统色彩的礼仪规范,使传统礼仪在与时俱进中得到延续。

二、在礼仪教育中重视礼义的讲述

如果说礼法是礼的外壳,那么礼义就是礼的内核。如果徒具形式,而没有合理的思想作为依托,礼就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所以孔子反对行礼以器物仪节为主,强调要以礼义为核心。他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洋货》)认为玉帛、钟鼓不过是表现礼义的工具。所以,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礼仪本身是人们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没有对礼仪的正确认识,没有对礼仪的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德情感和正确的道德判断力,更不会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所以,对大学生的礼仪教决不能仅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而是把礼仪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高尚道德品质和德情操的起点。礼记有曰,“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强调礼仪和修身相结合。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都是主张外在的礼节仪表要以内在的美好德性为支撑,内外兼修才能称为君子。所以,在礼仪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更要重视教导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要重视礼义的讲解。

三、通过对传统礼仪仪式的编排模拟和调查,加强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的了解

在传统礼学文化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仪式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比如冠礼,冠礼是古代男子的成人礼。《礼记・冠义》说:“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欤?”可知,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行冠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认为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惟其如此,才可以称得上是是人,也才有资格去治理别人。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而司马迁也曾说过,废除冠礼就会使得人情轻薄,自幼至长不知成人之道,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程颐也极力倡导冠礼,认为“冠礼废,则天下无成人”。所以由此看来,在古代社会,冠礼的举行,对于启发青年人对于成人的责任感社会感有着重要作用。

虽然古代冠礼等仪式程序复杂繁复,但是如果使其适当简化,使其更具操作性,就可以在大学校园里让学生组成社团,演练出来让其他学生观摩和参与。如果条件达不到,还可以寻找相关录像视频让学生观看,比如孔子之乡曲阜每年都有大规模的古代礼仪的演示活动,既可以看录像,更可以去现场观摩。另外,对于其他民间流传的礼仪仪式,比如婚丧嫁娶,都可以让学生就行调查研究,写成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研究其中的可取之处,发扬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

四、传统礼学中的礼乐结合对现代礼仪教育的启示

在儒家的礼仪文化体系中,礼与乐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礼记・乐记》说:“乐由天作,礼以地制。”礼乐结合史天地万物秩序的体现,没有乐的礼不是礼,没有礼的乐不是乐。而且认为礼外乐内,就是说礼以治外,旨在规范人的行为举止,使之处处中节,恰到好处。乐以治内,重在引导人的性情心志,是要解决礼的根源问题。如果人的行为举止中规中矩,但是不是内心德行支配的结果,就是单纯的模仿,则教育的目的仅仅完成了一般,而且是非主要的一般,只有内心的德行支配人的行为才是真正的礼。

传统礼学中这种以乐促进礼的教化的方法,在今天大学生礼仪教育中也很实用,能给我们以启发和思考。古代礼文化那么深入人心,表现为人人追求的人生境界和生活态度的原因之一就是乐在内而礼在外,通过乐引起内心的激荡和共鸣,那么礼就是水到渠成的。而我们在大学课堂上讲授礼仪,大多侧重于礼仪形式程序的讲解,让学生觉得礼仪就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内心的激荡和共鸣。所以,在礼仪课堂中营造好的环境非常重要,比如在多媒体教学中经常引入一些高雅的音乐,让学生去欣赏陶醉其中,舒缓心境,提高涵养,这正是目前浮躁的社会中所缺乏的。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礼学文化博大精深,对大学生礼仪涵养不足、加强礼仪教育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要重塑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盛名,需要我们发扬传统礼学文化,加强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

参考文献:

[1]彭林.中国古代文明[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云中天.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第三辑)[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3]彭林.中国古代文明[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杨烨.基于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意蕴[J].河南: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作者简介:

毛娜(1980~),女,山东聊城人,聊大东昌学院基础部讲师。

基金项目:2011年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增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编号:2011GG238。

上一篇: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探析 下一篇:RPR与SDH保护机制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