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能力培养例析

时间:2022-09-01 02:19:32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能力培养例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数学解题教学中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教师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要加强对应用题解题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在解题中学会多角度思考

小学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小学数学应用题灵活多变,解题的方法很多,可小学生的思维简单,解题方法单一,学生在学习时很难掌握数学应用题的多种解题方法和技巧。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思考。

解题方法多样化就是用多种方法去解决同一问题,许多应用题的解题方法都不是单一的方法,可以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例如,小学三年级甲班有男生10名,占总人数的2/5,那这个班的女生有多少人?由于男生占总学生人数的2/5,就可以用几种方法算出剩下3/5的女生人数。可以用以下两种解法。

解法一:10÷2/5×(1-2/5)=15(人)。

解法二:10÷2/5-10=15(人)。

实际上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计算出班级中女生的人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具有多样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重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二、学会找出解题已知条件

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条件是我们解题时的依据,也是做应用题的必要条件。但小学数学应用题提供的条件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在解题过程中要学会思考,去分析和发现解题条件。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读题―审题―找出条件―列式解答”的程序进行,只有找出解题条件,才能正确解题。在计算应用题时,如果学生不能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就不能很好地计算,例如,四年级的甲班和乙班在学校操场的两边,甲班教室到操场是36米,乙班教室到操场是40米,操场宽是300米,长是500米,那甲班到乙班是多少米呢?这一题隐藏的条件是甲班和乙班在操场的具置,找出这个条件是很重要的。如果两班是在操场宽的对面,就要加上操场的宽,在长边的对面,那就要加上长边的距离。所以,解题时找出已知条件是很重要的。

三、在“经典案例”的练习中训练解题技巧

经典的数学应用题是培养学生解题技巧的重要题型。例如,鸡兔同笼的问题一直是一个经典的数学问题,在小学数学里时常出现:在农场里,鸡和兔关在一个笼子里,鸡兔共14只,鸡和兔的脚总计36只,问鸡和兔各有几只?

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找出多种解题方法。可分组找出解题方法。

第一组:绘画法。A.用“圆圈”代表头,画上14个。B.“圆圈”下画上“||”表示两条腿。数一数,共有28条腿,看条件作对比,发现少了8条腿,(36-28=8)。C.让部分鸡“长”腿变兔,一边画腿一边数,画够36条腿。很显然,少8条腿,就要有4只鸡改为兔子,结果统计一下:笼中应该是兔子4只,鸡10只。

第二组:列表法。先假设有7只兔,这样一共就有28条腿,显然不对,再减去一只兔,加上一个鸡,这样一个一个地试,把结果列成表格,从表格中可以看到10只鸡、4只兔是切合题意的。

第三组:假设法。方法一:假设14只都是鸡,那么兔有(36-14×2)÷(4-2)=4(只),鸡有14-4=10(只)。

方法二:假设14只都是兔,那么鸡有(4×14-36)÷(4-2)=10(只),兔有14-10=4(只)。

第四组:列方程。解:设x只兔,鸡就有(14-x)只。4x+2×(14-x)=36,解之得:x=4 。鸡有14-4=10(只)。

答:鸡10只,兔4只。

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绘画法、列表法、假设法、列方程法解题。通过分析比较,可以找出最简便和最简单的计算方法。用方程法就是最简便的解题方法。

四、用相似的试题训练解题技巧

可用相似题的方法去联想。数学习题中有许多相似的习题,在培养解题技巧时可以利用相似题去引导学生学会联想地分析习题。如:教室里一个新的黑板擦可以用30天;但是在实验室可以用80天。如果使用一定天数后,将黑板擦调换使用的地方,那么一个黑板擦最多可以用多少天?

使用“类似联想”可以突破原来的问题。如“一个工程,甲独30天完成,乙独做80天完成。两个人一起做,多少天能完成?”这是一个简单的工程问题,两人合作需要1÷(1/30+1/80)=240/11(天)才能完成这个项目。这个问题与原来的对比,会发现之间的关系。如果把黑板擦最多可用的天数看作单位“1”,黑板擦可以用多少天,就在于单位“1”中有多少个(1/30+1/80),到这儿所有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五、用反面思考去培养解题技巧

在数学习题的已知条件中,有的条件需要教师教学生从反面去思考,通过排除的方法找出错误条件,就可以得出正确的解题条件。如四个人中,只有一人在运动会上获得了金牌,是谁呢?甲说“是乙”,乙说“是丁”,丙说“不是我”,丁说“乙说错了”。这四句话中只有一句是对的,金牌到底谁得了呢?因为肯定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没有找出已知条件就去找谁说得对,这样就走进了题目设置的陷阱。教师应教学生从反面出击,找找哪些话是错的。

题中乙和丁的话是互相矛盾的,两人中肯定一人说的是对的,剩下的甲、丙两人的话一定都是错的。我们再来读一读丙的错话“不是我”,显然,推理后得知得金牌的就是丙。

当然,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策略有很多,这里只是举一隅以反三而已。在小学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中,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去加强解题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责编 黄 晓)

上一篇:找准着眼点,巧妙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下一篇:在生物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