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不“精”,行而不远

时间:2022-09-01 01:58:50

摘要: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课堂教学,就是和学生进行交流,运用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总结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加强语言艺术的方法。

关键词:教师语言;课堂教学;歌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111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某教师自身素质很高,解题能力也较强,师生关系也相当融洽,但是,在其课堂上,总是有一些学生听不了几分钟,便昏昏欲睡;或眼里闪烁着迷茫的神情。这是因为,中学生的年龄较小,理解抽象事物的能力较差,对事物的兴趣难以持久,更不用说一堂语言乏味的课了。因此,为了使中学生能听懂并记住相关的知识,就要求教师的语言除了应注意规范性、准确性、逻辑性、科学性外,还应增强课堂教学时语言的易接受性。要达到这一点,需注意以下几点方法:

一、化晦涩为晓畅

有些教学内容,因与现实生活相差较远,又兼采用欧式化的语言语法形式表述,因而晦涩难懂。比如,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结构助词“的”“地”“得”的用法分不清楚,经常误用。每每教师讲解语法知识,学生总是似懂非懂。怎样才能杜绝失误,使学生又快又准地运用这些结构助词呢?笔者特地编写了一则《结构助词辨别歌诀》,帮助学生对三者进行辨别,兹录如下:“的、地、得,要分清/“的”字之前形容词/“地”字之后是动词(形容词)/“得”字用在动词(形容词)后。有时还要为难你/句子成分问起来/定语、状语和补语/一一对应不难懂。”学生熟读歌诀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结构助词误用的情况了。

二、化抽象为具体

针对中学生对抽象的东西往往难于掌握的年龄特点,教师讲到某个定义、概念、原理、定律、推论时,可以通过举例子、讲故事的方式,把抽象的事物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这样学生就好理解掌握了。某特级教师在讲“概念”一词时,恰当地举出了《堂・吉诃德》中桑丘任“总督”时处理的一个案件:一个吝啬鬼让裁缝做一顶帽子,却只给了一小块布。接着又问能做两顶、三顶……最后要求做五顶。裁缝为了作弄他,始终应允,结果做成的五顶帽子只能套住手指头。桑丘很聪明地判决两人都有错误。通过这个故事,教师使学生在笑声中理解了什么叫“概念”和“使用概念必须明确条件”这个抽象的道理。凡讲到比较抽象的内容,我们不妨先从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事例和现象入手,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得到启发,然后通过教师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引导,最终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化枯燥为生动

在中学各科教学中,不少概念、原理都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不大。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先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实例入手,再加以解释;或结合所学的内容举些常见的例子,说明这些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使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生动感人。如政治学科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等内容,学生很难理解。若是完全从理论上讲解,则难免枯燥呆板。有一位政治教师却处理得很好。他先讲了一段对比鲜明而令人动情的对话。那是上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期间的一个滴水成冰的严冬,美国一个煤矿工人家庭里有母子二人。儿子问母亲:“现在天气这么冷,我们为什么还不生火?”母亲说:“因为我们买不起煤。”“为什么买不起煤?”“因为你爸爸失业了。”“爸爸不正是挖煤工人吗?”“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这段很能说明问题的对话,使学生们加深了对生产过剩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致也就提高了。教师注意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就可以把枯燥的道理变得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现在有不少报刊还开辟了“身边的语文”、“身边的化学”等栏目,讲课时适当举例,学生会兴味盎然。比起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讲述,会生动得多。

四、化分散为集中

为了使某些要点好懂好记,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概括出“××问题××字要领”、“××原理(定律)记忆歌诀”等朗朗上口、易学好记的顺口溜,以便把分散的内容集中起来,这样记忆和学习的效果会好很多的。

比如,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我们如果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方便。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并编成了下面的口诀,让学生记住:“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在作文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JK013CZXX078。

上一篇:圈点勾画法在中学地理复习课中的应用 下一篇:“七宜七忌”高效讲评中考数学复习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