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要处理好“达标”与体育课的关系

时间:2022-09-01 01:55:15

小学阶段要处理好“达标”与体育课的关系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增强学生体质”已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同时新课标强调“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句话说明体育课与课外锻炼在提高学生体能方面的重要作用。“体育课”与“体能达标”二者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有本质的区别。体育课是指向于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而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特别是通过体育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在体育课的学习中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而“达标”是趋向于通过练习使学生机体达到一定的生物学目的(身体运动能力与运动水平的达到所限定的指标或指标之上)。随着当前国家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越来越重视,教师对体育课程价值的误解等诸多因素的干扰,使体育教学返回到了仅仅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价值层面。老师的课堂教学让“达标”牵着体育课的鼻子走路,致使体育课变成“体能训练课”,体育课上教师不教课程,而是让学生一味地练习达标项目,这种现象使体育课戴“体育课”之冠而失体育课之实,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学。所以,教师要明确体测的意义,才能摆脱绳索,重新步入真正的体育课堂。

一、达标是国家用来督促学生运动参与运动和学校体育工作的一种措施,并不是体育课的评价标准。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运动获得理性与情感方面的增生,也就是在让学生了解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同时为自己的今后发展增强体能,所以体育课中饱含着学生达标所需的体能和获取体能提升的方法。如50米跑、跳绳、仰卧起坐的学习过程中,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学生获得了提升自己体能的方法,体能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就形成了“达标”与体育教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一堂好的体育课,不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而且会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高,学生从体育课中获得一定的科学锻炼方法,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运动,从而促进学生体质的大幅度增强,有效提升达标指数。所以体育教师要舍掉急功近利得不偿失的做法,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达标只是为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水平,用来督促学生参与运动和学校体育工作的一种措施,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运动参与,监督检查学校的体育工作,它并不是对体育课好坏的评价标准,不要为达标而达标。

二、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其价值满足于社会和个体的共同需要,“达标”非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

体育教学是在学生与体育老师共同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认知、身体练习、情感和交往活动。体育教学通过学生对不同特性的身体运动的学习,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依托,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自我,控制自身,与他人合作竞争,同时伴有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围绕运动技能所展开的体育课程教学,实际上就形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理性与情感的增生过程也就形成体育课的核心价值。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认知经验和情感体验,无论在未来用于解决新的运动课题还是应对人生旅途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其价值满足于社会和个体的共同需要。体育课程资源中有很多不同特性的项目,而体育教学则是围绕这些项目进行操作,实现健身育人的目标。如果我们把“达标”定位于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的,学生将失去很多运动项目的学习,也就失去应有的运动乐趣、失去体育课的核心价值。

三、体育课不能忽视对学生体能的训练。

体能素质作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身体素质与综合素养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小学体育课作为体能训练的第一课堂,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在体育课上要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能锻炼,同时要开动脑筋、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和丰富学生体能的锻炼形式和方法。除了各种提高身体素质的练习方法外,还要收集、整理、挖掘、开发新的锻炼方法和手段,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比如在“达标”测试中我发现肺活量的成绩很差,其原因有二,除个人的素质因素起决定作用之外,大多数小学生缺少吹的技巧。究其原因,是老师没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吹的技巧,没有坚持在每节课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再如对于学生的身高体重,认为是自身因素,而很少关注,假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设计身高体重比的比赛,肥胖的学生会加强锻炼减肥,而太瘦的学生会为实现目标让自己达标。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体育教师忽视对学生的体能训练。

四、体育课上对学生体能训练要注重锻炼方法的可操作性、趣味性和有效性。

(一)可操作性

学生体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仅仅靠几节体育课所能解决问题的,需要靠学生的自主参与与长期不懈的坚持锻炼,所以老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体能锻炼的内容和方法的同时,还要考虑该锻炼方法的可操作性、简易性和可移植性,这样便于学生随时随地的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

(二)趣味性

万事都贵在坚持,人的惰性是很难控制的。对于锻炼来说,只有坚持下来,才能获得长久的益处。单一枯燥的锻炼方式很难让学生主动参加和坚持下来,所以教师在选择教给学生的锻炼内容和锻炼方法时要选取既有锻炼效果,又具备趣味性和多样性,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欢快、有趣的氛围中达到健身的效果。

(三)有效性

教师在教给学生锻炼体能方法时,要明确告诉学生锻炼步骤,并通过学生这种锻炼方法着重发展身体哪项素质,以及锻炼后的效果会怎样,学生在明确训练方法和步骤,以及训练后的效果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参加。学生锻炼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针对该练习方式所发展的身体素质进行专项测试,使学生实实在在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感受到自我超越的快乐,坚定学练信念。

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意义在于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不断提高自身健康水平;通过测试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在的不足,从而让学生在下一年里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所以“体测”是国家用来督促学校体育工作和个人锻炼行为的一种措施,而不是用来检测体育课质量高低的标尺,更不是体育课的终极目标,所以教师绝不能让体测牵着体育课的鼻子走路,但绝不可忽视体育课所肩负的健身使命,应在教给学生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体能的训练,使体育课切实完成它所独有的健身育人的使命。

上一篇:传统文化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体现的策略 下一篇:从“趣”字入手,提高小学数学学习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