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情 传媒梦

时间:2022-09-01 12:59:49

学子情 传媒梦

7月的上海,骄阳似火。与天气一样火热的,是齐聚在上海交大的350多名学子的热情。7月11日至24日,首届“中国大学生传媒节”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来自海内外130余所高校的350多名学子齐聚一堂,先后与近50位传媒领军人物和专家学者近距离接触、交流,探索传媒行业的前行道路。作为此次活动的协办单位,我社派出了多名记者奔赴这场为期14天的传媒盛宴。

延续辉煌 重装起航

7月11日晚7点,“中国大学生传媒节——传媒梦·中国梦”开幕式晚会拉开了首届“大学生传媒节”的帷幕。

此次活动是在上海市学位委员会主办的上海市研究生暑期学校“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大学生文化交流系列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远东书院主办,《传媒》杂志、新浪传媒、人民网传媒频道协办。“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举办四年来,先后有1200多名学生走进大讲堂,与传媒领军人物、专家学者面对面,该活动致力于在传媒业界、学界间搭建起沟通对话的平台,为培养中国未来的传媒精英作贡献。

本届“大学生传媒节”包括四大板块,分别是上海市研究生暑期学校——第四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各项传媒论坛,大学生最佳传媒雇主和最喜爱媒体大型问卷调查以及活动的开幕式、闭幕式。此次活动旨在最大限度聚合政府、企业、媒体、高校资源,孵化和打造面向全世界的中国传媒的学术高地和交流平台。近50位传媒领军人物通过言传身教为来自海内外的学子讲授传媒业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帮助学子们了解传媒业界和学界的最新发展动态,深化对传媒业和新闻传播学科的认识,并为中国传媒走向国际提供新思路。

从“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向“中国大学生传媒节”的升级,在内容与结构上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态势,“中国大学生传媒节”不仅延续了前三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的宝贵经验,并且创新性地增加了一系列的活动,使得“中国大学生传媒节”成为传媒学子们与业界、学界专家学者的共同节日。

骄阳似火 热情如火

从11日到24日的每一天清晨,学子们都要在40度左右的高温下,顶着骄阳烈日,穿越交大的校园来到讲堂。宽敞明亮的讲堂,3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学子们满怀期待地等待着每一个演讲嘉宾的到来。在听课的过程中,他们聚精会神;在和老师们交流中,他们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敢于质疑;每一次演讲的结束,都会有同学热情地围在老师身边。他们,大部分是传媒专业的学子;他们,带着如烈日骄阳一般的热情接受着知识的洗礼;他们,对传媒有着别样的喜爱和期待。

“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学生们可以见到那些曾经在书本、电视上出现过的业界名流,可以当面聆听他们的教诲。大讲堂的气氛随着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童兵教授的现身而被引燃,传媒学子见到仰慕已久的教授,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在听到童兵教授的演讲之后,更是激动不已。

作为“大学生传媒节”的重头戏,“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嘉宾的演讲内容可谓异彩纷呈,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第一,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出路;第二,如何切实做好新闻工作;第三,对民情舆论的探讨分析;第四,对境外媒体的反思研究。来自学界的老师和来自传媒界的领军人物,带着一份“传媒人”的使命和责任,带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和对当今传媒界的思考走向讲台,完成了一个个具有高度和深度的“传道、授业、解惑”。一到课间休息的时候,学子们没有丝毫的倦怠,他们不约而同地跑到大讲堂的讲台上,手拿笔记本提出问题、端着相机合影留念,整个礼堂充满着如火般的热情。这样的情景,在长达半个月的课堂上随处可见,学子们每一天都在用自己的激情点燃讲堂,用自己的热忱感染着每一位演讲嘉宾。

有位学生在活动结束后总结到:认真参与其中的每一天都会有别样的收获,总会被各位老师的人格魅力和精妙观点而深深吸引且获益匪浅,如沐春风的感觉似乎真可以暂时冷却因酷暑而难耐的心情。

深度交流 思想交锋

“中国大学生传媒节”活动推陈出新,举办了“新闻传播学期刊主编与传媒学子面对面”“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国研究生学术论坛”“首届区域媒体高峰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为学子们搭建了更为综合、高端、多元的学习平台,提供了更多与传媒业界领袖、知名专家学者的对话交流机会。

从期刊到论文——新闻学期刊主编与学子面对面。7月16日下午,“中国大学生传媒节”的系列活动之一——“新闻传播学期刊主编与传媒学子面对面”如期举行。这一对话活动以促进传播学期刊主编与传媒专业学生沟通交流为宗旨,邀请到《传媒》主编杨驰原、《新闻记者》主编刘鹏、《新闻与传播》主编陆地以及《亚洲传播学报》主编郝晓鸣、《传播与社会学刊》前主编陈韬文、台湾《新闻学研究》主编冯建三等六位新闻传播类期刊主编与同学们交流各自期刊发展历程、学术文章发表等问题。

在六位主编分别发表演讲之后,论坛进入“圆桌会议”阶段,各位主编就学生们关注的一些话题进行了交流。

大数据成“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热点。第三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暨中美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双边研讨会18日举行,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新媒体改变了什么”“新媒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等主题进行了发言和交流,并回答了现场学生的提问。

郝晓鸣表示,新媒体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让大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畅所欲言”,他预言新媒体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谢耘耕教授认为,互联网不仅能促进一些具体事情的解决,而且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纽约州立大学终身教授洪浚浩称,新媒体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社会的政治体系和社会结构;二是这个社会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黄煜认为,新媒体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已经发展到第二阶段,即新媒体发挥其“社会监控力量”。台湾辅仁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吴宜蓁称,新媒体改写了商业模式、知识管理和人际关系。

新媒体的发展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等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如个人隐私泄露、不良信息传播、谣言层出不穷等。现场有很多同学针对新媒体带来的这些负面影响提出了问题。

黄煜表示,对新媒体的负面作用确实要有思考。面对新媒体带来的人肉搜索、人身攻击、语言暴力等问题时,吴宜蓁称,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要做一个耳聪目明的网民。武汉大学教授沈阳坦言,人肉搜索的高潮远未到来,呼吁大家不要成为新媒体的流民、难民。在长江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看来,新媒体造成社会平面化,自由度很高,信息良莠不齐,使得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权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认为,在当前这种情况下,名人的隐私权门槛要降低,但普通人的隐私还是要尽可能去保护。

研究生论坛的发展与收获。7月19日,作为“大学生传媒节”活动之一的第二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国研究生学术论坛举行。这次论坛共收到全国130多所学校学生的400多篇论文投稿,根据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论文评审委员会评阅,经过严格的评审与选拔,共60篇优秀论文脱颖而出,进入研究生论坛。此外组委会将遴选优秀论文出版,收入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新媒体与社会》辑刊。

在论坛上,部分优秀论文的作者分别进行了论文阐述,与大家分享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研究心得。本次论坛不仅是一次学术的盛会,更是思想的洗礼、观点的碰撞与融汇。

核心价值成首届区域媒体高峰论坛探讨重点。7月23日,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南方都市报》、《大河报》、《华西都市报》、《北京青年报》、《钱江晚报》共同参与首届区域媒体高峰论坛。

在针对报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一问题上,各位业界人士分别讲述了自己的观点。《南方都市报》首席编辑李召认为只要是做原创新闻,做准确、正确的新闻始终是有市场的;网络无非是一个传播的渠道,是一种工具。《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助理刘诚认为都市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四个关键词:品牌、资源、内容、创新。《钱江晚报》副总编辑徐澜认为,内容是最主要的,渠道是载体;对读者来说,好看就是硬道理。《北京青年报》新媒体部主任马雄鹰说,媒体的核心价值在于信息整合,就是把上游客户的需求整合成下游客户需要的产品,这时候媒体的核心价值就来了。《大河报》副总编辑李欣谈到,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于内容生产,没有内容生产,品牌就无从谈起。论坛还探讨了区域的传媒发展、新闻教育等问题,业界人士也与学子们进行了积极的互动。

每一场演讲正是有了学子们的提问,才趋于完整;每一场论坛正是有了学子们的深入交流,才有了实质的意义;每一场晚会正是有了学子们的热情参与,舞台才精彩纷呈。长达14天的活动在老师和同学们精彩的演出中闭幕了,闭幕式上,学子们还为活动精心地做了一首原创歌曲和精致的幻灯片。在动听的歌声中,在老师们逐一念出学子名单的洪亮的嗓音中,在学子们依依不舍的面庞中,大家挥手告别,只愿,在未来的道路上并肩前行。

莘莘学子的传媒梦想启程于这7月上海的夏天里……

上一篇:中央空调节能技术分析与探讨 下一篇:负面报道与“坏消息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