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供需结构性产生的矛盾分析

时间:2022-09-01 12:16:56

大学生就业供需结构性产生的矛盾分析

【摘 要】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就业难这一问题被提上了日程。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的背后也出现了另一个大家意想不到的现象,企业人才难求。不难想象,二者没有衔接恰当,其中必有多种原因。其原因表现为: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综合性人才,高校专业知识和市场实际需要脱节,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之间出现错位。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现状;对策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由从前的上学难逐渐演变成就业难。虽然国家政策一直在控制这个问题,但是大势所趋,就业率低仍然低,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一、现状

(一)供需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以某地区为例,目前企业所需毕业生主要来源于商务服务行业、行政管理、电子通讯行业(包括IT)、金融保险行业,这与毕业生实际所学专业相差甚远,该情况反应出高校在专业设定时与市场实际需求发生脱节的现象。与综上所述四大行业相对应专业主要为管理学、工学和经济学。企业所需岗位与毕业生专业类别存在明显的矛盾,尤其是商业和行政类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与企业岗位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占岗位总数的5%。其次,金融保险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占岗位总数的10%;基本持平的就是电子通讯行业了。

(二)缺乏综合性人才

现在很多的企业在文职人员的选择上比较注重工作经验这个方面,但是刚刚走出学校的毕业生一般都是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帮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无法完成企业的预期目标,再就是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标准比较高,这也就造成频繁跳槽的现象出现,所以有部分企业考虑到这些因素不愿意聘用应届毕业学生。

(三)高校专业知识和市场需求脱节

在高等教育严重缺乏的时代,市场是被动接受学校培养的人才,而现在大学生培养已经出现过剩的现象,很多大学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没有将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很多的专业的知识没有及时更新,严重出现专业趋同的现象,我国专业结构滞后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很多专业在划分中不明确,不能跟上市场的快速变化,专业之间没有很好的对接性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障碍。

(四)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之间出现错位

现在的人才市场出现了一个尴尬的情况,很多毕业生在面临“一职难求”时很多企业的岗位也在面临“人才难求”的情况。导致这种现场出现的原因就在于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不够,缺乏个性。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背景下,教育模式非常单一,大半都是一般高校――综合大学――研究性大学”,大学计算机要过级、英语要过级还要考各种各样的过级证书,从中可以看出应试教育还在大行其道。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会被这种教育模式牵引带走,重视固态知识和学习成绩的提升,忽视了各种实践能力的加强,这样培养的大学生一般都是知识面窄,能力不够,在综合素质方面不能满足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大学生有学历没有能力,这种结构上的矛盾也导致人才高消费和浪费。

二、处理大学生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的主要措施

(一)企业单位要转变观念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当代企业都步入到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在用人方面也要逐渐转变思想。应届毕业生虽然在实际工作经验上比较匮乏,但是有很高的塑造性,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具有积极的学习精神和饱满的工作热情。

(二)高校要将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及时进行教育改革。

高校要重视社会的经济变化和人才需求,将市场需求作为导向深化教育改革。打破专业设置上的不科学性和滞后性。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学生的就业反馈,时常去人才市场和用人企业了解市场对学生素质和人才规格等方面的需求,然后进行分析,创新教学模式、整合师资资源、科学合理的设置专业,办出学校特色,这样就能很好的提升学生就业率,缓解人才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三)高校要采取措施完善就业指导服务

有效的职业规划指导能够将学生和企业之间的供需求联系起来,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有助于合理配置人才资源。高校除了不定时传达目前的就业信息,还要通过各种择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让学生对我国的就业政策了然于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科学制定就业发展路线,尽早的寻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并在这个目标的方向鼓励下参加实践活动和认真学习。高校在加强就业教育时要符合实际,重视观念上的引导,帮助学生顺利的走上社会。

(四)学生需要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式前面,难得是学生自身的就业心态。在最难得就业季,不要害怕这个形式,不要过于急躁。在学校时正确的评价自己,做好职业规划,克服思想压力和心理包袱,正确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式,找准定位。在平时多培养自己对目标企业的就业能力。在就业过程中要不断的积累经验,提升自身价值并是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五)政府进行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建设毕业生岗位与重点建设项目的对接,让一个项目能够带动学生就业,强化商务、发改、人社、工商等部门的联动,促进对接工作,提供更多能够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工作。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要从自身做起,量体裁衣,拒绝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同时需要学校认真考察市场,合理安排专业,设定与市场实际相符合的学科,达到对症下药,不浪费资源,不做无用功,真正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最后也需要企业给大学生一个机会,抛开工作经历之说,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被需要,从而使之不断努力,奋斗,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大学生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的解除需要大学生、学校、企业共同努力,真正达到合理分配,营造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杨林.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分析[J].职业,2014(26):145.

[2] 曹洪军,王一尊.论大学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J].学术论坛,2014(07):168-172.

上一篇:山西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下一篇:思想政治应用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