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别样的内涵

时间:2022-08-31 11:48:12

【摘要】元曲作为元代文学的象征,是在多元文化中生成的,游牧文化对元代文化的影响使元杂剧也留下了游牧文化的痕迹。但元杂剧多数是汉族作家的作品,所以孤立地看元杂剧,对其多元文化特征的识别有一定局限。他们一改传统知识分子俯视众生的视角,开始用一副新的眼光来审视社会,在作品中揭示了女性特有的魅力,赋予元曲别样的内涵。

【关键词】元曲女性意识典故

元曲是元人所作杂剧和散曲的总称,元曲作为元代文学的象征,是在多元文化中生成的,游牧文化对元代文化的影响使元杂剧也留下了游牧文化的痕迹。但元杂剧多数是汉族作家的作品,所以孤立地看元杂剧,对其多元文化特征的识别有一定局限。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歧视和文人歧视的政策,许多汉族文人沉抑下僚,投身于文学——元曲的创作。他们一改传统知识分子俯视众生的视角,开始用一副新的眼光来审视社会,在作品中揭示了女性特有的魅力,赋予元曲别样的内涵。元曲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个: 一是元曲作家的女性意识,二是常用古诗文名句典故插入曲文和说白里,三是助词的奇怪用法。

一 元曲作家的女性意识

元曲作家在塑造女性人物形象时,下意识地从风尘女子形象、下层女子形象、上层女子形象三个方面写妇女的悲剧命运。剧作家们以一种理想化的笔法写出了她们为争取自由的爱情婚姻与险恶的社会环境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同时又赋予这种斗争以胜利的光芒。她们不甘屈服于封建礼教及其帮凶压迫的反抗精神,都使这些剧作,成为了戏剧人民性的集中体现。

如高中课本中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的下层女子窦娥先为童娘媳,后为寡妇,她安于命运的安排,按照封建社会的“妇道”,做一个侍奉婆母的守节孝妇,为丈夫守贞节,不愿改嫁张驴儿;她太相信官府,想通过官府来拯救自己,她如实陈述事情的过程,希望“大人你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她太善良,守孝道,不忍见婆婆受拷打而屈招,牺牲自我,处处替婆婆着想,恪守封建伦理纲常。总之,《窦娥冤》的审美价值,也就集中体现在它的悲剧美之中。窦娥是一个对生活没有任何非分之想、过分之求的女性,是一个恪守封建妇道的女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性,居然也不容于封建社会而含冤被杀。每一个读者和观众为之震动,引发思考,从而感受到了悲剧之美。这已不是仅仅令人悲悯的命运悲剧,而是充满着悲壮意义的社会悲剧。 而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写上层女子莺莺追求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叛逆思想。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并不是爱情的前提与基础。如在《朝天子》中,她称上朝应考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在《二煞》中说“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在《幺篇》中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之及第”。这些言语,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态度形式鲜明对比,是莺莺叛逆性格的体现。崔莺莺为了爱,既反对了封建礼教,也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这是元杂剧作家的女性意识与功名意识进行了对比,以此凸显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

元曲中的女性人物有的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也有的是根据生活原型,经过加工和改造而虚构出的人物。作家对女性人物内心的细腻刻画,突出了女性对真情和自由的追求。我们看到了元代婚恋杂剧中女性心中所要求的爱情婚姻观以及作家的个人主体意识。从元代杂剧中的女性形象入手,剖析形象塑造上的文化内涵,从而归纳创作者的心理状态,以便更好地把握元代文人的思想脉博和心理流变,把握杂剧作品的深层次内涵.并以杂剧作品蓝本,来考察元代妇女社会生活的根貌,为求客观全面,保持时代的 "原生态".:放高利贷,.流氓恶霸横行,官吏贪赃枉法,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被压迫的妇女们得不到生命安全财产保障,人民的愤怒和怨恨成为时代的情绪。

二 常用古诗文名句典故插入曲文和说白

作者善于把典雅凝练的古代诗词与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作品融入了不少古代诗词的语句,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例如《西厢记》中,作者还善于化用名句中的优美成句,也擅长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白描俗语。曲词或秀丽典雅,含蓄悠长;或质朴自然,活泼爽利。既有诗词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例如,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是咏秋名句。王实甫易“叶”为“花”,移入【端正好】一曲,与飞雁、霜林一起,组合成一幅新的暮秋图,完全切合剧中的情景和离人的心绪。【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句,是对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意境的再创造,极其形象地传达出人物心灵所承受着的感情重压。“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三 助词的奇怪用法

助词是汉语虚词中一个重要的词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语助词系统均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历史时期,汉语的助词系统均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构成。

1、助词“也”的奇怪用法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兀的不痛杀我也。

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

天哪,兀的不痛杀我也。

好冷风也!

以上几句中的“也”是语气助词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2、助词“也么哥”的用法

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窦娥冤》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西厢记》

以上几句中“也么”衬词无意义,“也么哥”是语尾助词,无意义。“。“也么哥”是元曲中常用的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元曲中给我印象很深的词语的奇怪用法还很多,这里我不再多说。总之,元曲作家的女性意识,元曲的语言雅俗错综,符合剧情和人物性格的要求,需要雄壮的就雄壮,需要妩媚的就妩媚,需要俚俗的就俚俗,需要艳丽的就艳丽,需要文雅的就文雅。而且善于把古诗词和人民的口语融为一炉,形成“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在演出时能收到雅俗共赏的效果。这是前代文学很少能达到的高度。

上一篇:浅析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景教学 下一篇:小学英语自主互助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