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平等权的法律思考

时间:2022-08-31 11:47:48

基于教育平等权的法律思考

摘 要:教育平等权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我国法律法规对教育平等权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然而,我国的现实却是教育平等权形式上的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常常出现一些侵犯公民教育平等权的事情,本文拟从法律方面对教育平等权做一个探究。

关键词:教育平等权 不平等 法律

1.法律中的教育平等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第三十六条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l章第l9条第一、二、三款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鼓励自学成才。”第46条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一规定在宪法上有三重含义:第一、确认了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第二、国家应当制定保护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法律法规并积极创造条件。第三、国家在制定和修改法律时不得侵犯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以上可以看出,国家十分重视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作了比较全面和具体的规定,从而形成了我国自己的教育平等方面的法律体系。

2.教育平等权不平等现象

2.1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带着未成年子女进城务工,而这些孩子想要在城里接受到与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纯属天方夜谭。由于社会整体仍然处于户籍差异和城乡身份的羁绊之下,农民工子女“身在城市,生在农村”的境遇,自然形成他们事实上并不能享受城市同龄人所正常享有的权利——当然包括至关重要的受教育权利。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条件差,具体表现在:未经批准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数量急剧增加;农民工子弟学校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并普遍偏低;农民工子弟学校大多办学条件简陋,在校舍、消防和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农民工子弟学校往往连一些基本的教学器材都很缺乏,更别提图书馆。

2.2高考分数倾斜东西差距大

有人将平等受教育权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入学机会的均等;二是最低受教育年限相同;三是受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1]。然而,众所周知,长期以来,高考录取分数线不统一,各省录取标准不统一。同样的分数,在甲地考生可以上重点高校,在乙地却只能上一般的院校或者是专科院校。处于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拥有全国最优秀的师资和良好教育环境等优势地位的京、津、沪地区考生利用的教育资源和获利程度比其他地区多的多,分数线却比其他地区低的多。由此而产生了“高考移民”这一特殊的现象。

3.实现教育平等权的途径

3.1加大教育平等权法律宣传力度。政府所属教育部门应当承担起相应责任,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多渠道对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予以宣传。如在有关教育方面的报纸、电台、电视台、论坛开办专门栏目,举办全国性的对教育平等权认识的征文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3.2地方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转变观念,强化职能,真正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全面覆盖。新的《义务教育法》中多次提及“均衡教育”问题,明确了“政府对教育负全责”的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然而实际操作中却面临重重阻力,农民工子女被许多城市学校拒之门外,或巧立名目变相地向外来流动人口的子女收费。很多时候进入公办学校要先给学校做个“贡献”——即给学校购置某些教学器材或设备。[2]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由中央统一分配教育资源,在“就近入学”、“禁止收费”、“加大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等保证教育公平的规定方面进一步细化,避免教育歧视与教育不公,要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到本辖区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各项收费皆要符合法律规定。”当发生涉及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升学、教育歧视、开除学籍等方面的纠纷时,应当将这一纠纷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畴,使政府和学校接受司法的审查。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没有救济可依的权利是虚假的,犹如花朵戴在人的发端是虚饰。花朵可为人添美,但虚假的权利只能是伪善”。[3]

3.3改革和完善高校招生管理制度,保证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保障贫困学生受高等教育权利的实现。高等教育并非义务教育,但为了贯彻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国家可根据经济的发展,适当的配置教育资源,实行高等教育部分成本负担制度。一方面严格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工作,保证公开、公平录取,体现“能力面前人人平等”,另一方面加快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降低教育成本,为贫困学生提供资助,实行费用减免,保证其高等教育平等权的实现。

4.结语

教育权的不平等,最终必然导致许多社会问题。这所有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一个原因:教育平等权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如果教育行政部门和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能尊重立法精神,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评价标准,加强教育立法和科学决策,我们的教育平等权必将逐步得到尊重、教育环境不断净化,教育事业也必将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荣丽、周旭明:《浅谈受教育的宪法保障》,《甘肃教育}2006年第4期。

[2]王寻:“摆不平”的打工子弟学校[N],中国新闻周刊.20O6—9。

[3]程燎原、王人博:《权利及其救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368。

作者简介:

陈秀梅(1982-),女,汉族,四川渠县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本科,助教。

上一篇:加强财务分析 加速医疗改革 下一篇:浅析国际金融危机对部门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