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主休闲体育产业正当时

时间:2022-08-31 11:37:18

入主休闲体育产业正当时

中国体育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近5年更是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然而,对于把我国由体育大国建设为体育强国的战略高度而言,体育产业还属于“营养不良”的现状。

与奥运舞台上中国竞技体育的辉煌成就相比,中国的体育产业毫无疑问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体育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体育市场、观念和运作机制不成熟、不完善,中国体育产业非但总量不大,而且在快速发展中存在严重畸形。

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调查数据表明,2008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317.09万人,实现增加值1554.97亿元,最近几年保持16%以上的增长速度。这是一组“纵向令人满意、横向令人汗颜”的数字,因为全球每年的体育产值已达8000亿美元。

竞技表演和健身休闲,是体育产业的两大核心内容,发达的体育产业应是体育服务产品强盛于体育物质产品。然而,从2007年的全国体育产业调查数据来看,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在体育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例不到5%,比赛组织管理、场馆管理乃至体育培训、中介等加在一起,比例也不到10%,而体育用品和服装鞋帽生产销售所占的比例却接近80%。

与体育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体育产业存在明显的“倒挂”现象。尤其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沪深两市唯一一只纯正的体育概念股“中体产业”,去年年报显示其来自房地产的收入约为7.28亿元,而体育赛事收入和健身服务收入不到1亿元。

体育产业链条的核心与根基,除了竞技表演、健身休闲外,还需要高水平赛事来打造项目品牌。中网、大师杯、环青海湖等赛事,要成为国际高水平显然还需假以时日。而且,国内很多比赛是在“赔本赚吆喝”,是烧钱而没能赚钱。更大的尴尬在于,一些具备良好基础、已有十多年经验的赛事,比如中国足球超级联赛,非但没能做大做强,甚至还在自毁品牌。

中国体育如果在“改革体制、完善机制、落实政策、真抓实干”上下点真功夫,就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把专家的测算变成现实。体育强国的内涵与目标需要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以及体育产业的共同强大来支撑,而中国体育产业离“强大”或许还有10倍的增长空间。

休闲体育 正在崛起

什么是休闲体育?业内专家的普遍定义是:以健康为目的,崇尚人与自然和谐交流、愉悦身心的康体娱乐活动都可纳入城市休闲体育范畴。有别于竞技体育的“惨烈”与“极限”,休闲体育更强调自我兴趣的调节与投入,是“品质生活”的具体表现。

“休闲体育是后工业时代的产物,它与工业时代背景下追求资本竞争的内涵截然相反,它要的是多元格局下的博弈共赢,而不是工业时代‘更快、更高、更强’。城市休闲体育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期。”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主任、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饶远如此评述城市休闲体育。

饶远认为,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及后奥运时代的来临,人们对健康活动的关注大大超越以往,群众体育、全民健身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休闲体育开始从竞技体育的版图四周“揭竿而起”并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声。

全国的城市休闲体育势头惊人。在北京,大大小小的健身房、俱乐部不下2000家,休闲体育项目涵盖网球、羽毛球、高尔夫、登山、瑜伽、乒乓球、跆拳道、探险、潜能拓展、极限运动、小轮车、徒步穿越、长跑、越野四驱、跑酷等形形的休闲体育门类;上海、广州等城市同样如此,其中丰富多彩的中老年人社区康体健身活动更是目不暇给;在昆明、丽江、湛江、北海、三亚、桂林、杭州、成都等以旅游休闲闻名的中小型城市,休闲体育与旅游文化早已密不可分,如昆明1989年就成立了全国首家探险俱乐部,如今仍然是中国户外运动开展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云南又是中国少数民族大省,其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更为昆明的城市休闲体育注入新的内涵;此外,昆明这座极富休闲气息的城市依托无可比拟的气候优势及海埂、红塔、呈贡等体育训练基地,已逐步形成高尔夫、保龄球、溜冰、业余足球、羽毛球、网球等为主要特色的高原休闲体育集群。

饶远同样指出,眼下休闲体育虽势头喜人,但隐忧不断,中国自计划经济时代沿袭的竞技体育管理格局,观念尚无根本扭转,全民健身、休闲体育还缺乏最广泛的媒体舆论支持与政策支持。“究其原因还是体制。目前体育产业的操作还是由政府主导,并未完全交给市场来运作,同时管理、组织、协调又相当滞后,这就使休闲体育市场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饶远如是说。

休闲体育 需要与文化结合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体产业集团部门经理王奇认为,尽管《意见》已经下发,但中国目前还缺乏相关扶持政策,各地更缺少实施细则。要实现休闲体育的“光荣与梦想”尚需完成以“金牌为重”向“生活为重”的体育模式转型。

为休闲体育松绑是首要前提。“比如政府组织公益性的长跑,百姓就会买服装买器材。只要把公益性的做好了自然就会消费,何必都管得太死。”王奇如是说。

眼下,城市休闲体育产业应积极向中国文化产业取经。业内专家均表示,文化产业在得到国家九部委支持之后全面提速,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税收优惠,如对一些文化产业免收所得税乃至政府贴息,如今休闲体育产业还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显然会限制民间资本的进入并打击很多国外社团、企业的积极性。

王奇认为,体育既要向文化学习,更要看到二者先天的亲缘关系。“过去中国老讲体育和文化分开,但文化体育绝对是一家。如果文体一起,可能给文化的优惠政策也能给体育了。在文化产业中,电影、出版等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如果惠及体育,其拉动是不言而喻的。反之,体育也将大大促进当地文化、经济繁荣。”

如环青海湖自行车赛事,金灿灿的油菜花、青海高原文化为这项休闲体育活动带来好几亿元的收入;而温州楠溪江的中国定向越野公开赛、昆明东川的泥石流汽车拉力赛也都大大拉动了当地旅游;比赛本身不一定挣钱,但靠旅游消费却可能赢得十几倍的收益。

饶远也认为休闲体育与文化血脉相连,二者不能任意割裂,应当彼此交融、相辅相成。如云南的少数民族民间体育就充满休闲、观赏趣味,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的基因之一,很多民族民间体育就可以植入城市休闲体育领域,如“上刀山”、“跳竹竿”等等,都市人群在练习和娱乐过程中就能了解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并促成传承。“其实休闲体育的核心仍然是文化,在一种文化的愉悦状态中,城市休闲体育才能让人们获得更多更好的内心感受并从中获益。这也是大众体育最核心的价值观。无论如何,城市休闲体育的未来一定值得期待。”他说。

建设体育强国就像铸造一只巨鼎,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这“三足”不能有“瘸腿”。事实上,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能提高运动项目的竞技水平,也能促进全民健身休闲活动的开展,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和体育休闲活动的普及,又会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这正是在“体育强国”的内涵下,体育事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良性循环。

上一篇:卡丁车――F1的摇篮 下一篇:全景展现“大户外”运动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