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

时间:2022-08-31 10:59:31

西安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安市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对推进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的进程以及推动新一轮经济腾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论文从西安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出发,通过探究西安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西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西安城乡一体化路径

城市和乡村是两个具有不同内涵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在我国,城市人口众多,拥有现代化的工业,而农村单纯发展农业,技术落后,同时为城市服务、为工业服务,这就形成了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的城市经济和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的农村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但城市和乡村在对立与矛盾的同时,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具有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这种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不适应。在城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逐步改变我国区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举。这既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00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该规划明确赋予西安“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地位,把西安的发展提升到全国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层面。为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必须加快推进西安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西安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市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生产总值为25.35亿元,到2010年增加到3241.69亿元,经济总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西安经济总量以年均12.1%的高速度增长,比全省平均增幅高1.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幅高2.3个百分点。从2001年开始,西安生产总值连续7年保持了13%以上的速度,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明显增强。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西安市城乡二元结构还较为明显。从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看,西安市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较大。2010年全市总人口为847.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5.17万人,占总人口的47.8%。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来看,西安市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2244元,而农民纯收入仅为7750元,城乡相差1.87倍。

总体上来看,随着西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乡镇工业等有了一定的发展,说明西安市己经基本具备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物质条件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将有利于推进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进程,有利于加速提高整个西安的城镇化水平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二、西安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西安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缩小城乡差距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存在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不断扩大,使得西安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但是,这几年西安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在不断扩大(见表1、表2)。从下表可以看出城乡之间产业发展差距、收入差距基本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只有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5%的涨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17.3%的涨幅。造成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还没有完全突破,城市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没有建立起内在的有机联系,致使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力不强。

2、城乡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社会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在教育、就业、住房、基础建设、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城乡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这是对农业部门的制度性歧视。二元结构体制一方面是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事实上将城乡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农民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在社会保障体制方面,像教育、就业、基础建设、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对城市和农村实行区别对待。国家每年为城镇居民提供上千亿元的各类社会保障,而农民生老病死伤残几乎没有任何保障。

3、对农村的歧视性政策依然存在。长期以来,在政策上重视城市,而对农村实行歧视性政策,这种歧视性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财政投资方面倾向于城市。像投资、教育、医疗、公共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占人口多数的农村被分配很少的资源。201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250.56亿元,农村投资只有145.64亿元,仅占全社会总投资的4.48%;第二,在金融政策方面偏好城市,吝啬农村。农村金融机构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出发,给优质企业、优良行业、优良产业较多的信贷支持,导致农村的资金大多流向城市金融系统,转贷到城市和工业,导致农村信贷支持严重不足;第三,由于存在工农产品剪刀差,农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被转移到城市,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差距,也使城乡发展水平的差距拉大;第四,农村土地的廉征贵卖,农民蒙受了很大的损失。

4、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由于长期以来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存在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问题。农村大多数地区能源、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等生产生活条件比较滞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大多严重老化;乡镇基础设施如排水设施、垃圾处理等设施严重匮乏,造成农村居住环境差,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生活设施落后,虽然公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但约20% 左右的行政村主干道仍然是沙石路面。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城市和乡村之间资源的流通,影响了城乡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

5、城乡产业关联性不强。当前,西安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城乡产业关联性不强、融合性差,没有在城乡之间形成相互协作、良性互动的产业关系。其原因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农村产业与以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为主的城市产业之间难以产生相互依存关系,进而无法形成产业集群。再加上多年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和政策惯性,认为在城市发展产业就是发展现代化工业和服务业,在农村就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这种片面思维和政策弱化了城乡产业的关联性,导致城乡产业良性互动差,一体化发展难。

三、西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统筹兼顾,针对西安市城乡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国内外发展实际,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实现城市与农村互促互动、协调发展。

1、构建城乡互动产业格局,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是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决定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和实现程度。城乡经济一体化就是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化合作,实现城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良性互动的关系。应立足本地的资源优势,更好的发挥城市的极化和扩散效应,使城市带动周围的乡村全面发展,以工支农、以城带乡,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用城市比较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带动周围农村发展,逐步壮大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同时,城镇要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探索优势产业集约发展模式,做强特色板块,探索区域合作联动机制,加快融入城市群经济圈展,探索城乡互动发展的新路子,增强城乡经济发展活力。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活力,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产业间自由流动,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2、城乡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和乡村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城乡之间发达的城市网络、健全社会服务网络和空间组织优化等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条件和标志。城镇与乡村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为促使其逐步演变成城乡有机结合的整体,必须在本区范围内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的调整,达到城乡之间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城乡空间的融合发展。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在城市规划观念上是以城市为中心,空间布局不尽合理,缺乏对城乡空间的协调安排和城乡发展的统筹考虑,不利于城市辐射功能的发挥。而且不同区(县)、市都有自己的规划,相互之间难以形成统一的整体,空间布局更显混乱。因此,制定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把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紧密结合起来,使城乡空间演变有序进行,引导产业梯度布局和集群发展,发挥城市的辐射功能,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互促进、布局协调的区域空间结构,带动中小城镇的发展。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以政府为主导,公平配置公共资源,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差距。针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科技、公共设施等资源缺乏等现实问题,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努力实现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一是完善城乡一体的基本民生,如社会救助、就业服务、养老保障等。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如公共文化、科学技术、公共教育、公共卫生、人口控制等。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和偏远山区倾斜,调整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城乡学生平等的接受优质教育。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协作机制,提高基层的服务能力,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救助制度。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三是完善公益基础,如公共设施、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四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安全制度,如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治安、国防安全等。发挥政府、市场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作用,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多元提供的有效模式。

4、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趋向和理念。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建设可持续承载的城乡生态环境,真正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生态环境的质量关系到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质量越来越成为吸引外来投资的重要祛码。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的质量。可以说,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不仅可以造福子孙后代,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黄国胜.西咸大都市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0

[2]李茜.推进陕西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考[J].理论导刊.2011(10):81—83

[3]完世伟.区域城乡一体化测度与评价模型[D].天津大学,2006

[4]张峰.安徽省城乡一体化目标评价体系与发展路径[J].江淮论坛.2011(6):41—45.

[5]张鹏.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与趋同研究[D].西北大学,2010

上一篇:浅谈融资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操作办法 下一篇:“家电下乡”政策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