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象及成因分析

时间:2022-08-31 10:08:3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象及成因分析

现象一:表演代替体验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正在改变过去那种封闭、死板的状况,日益走向开放,日益充满活力。但也应当看到,由于一些教师没有真正领会《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片面追求活跃的教学气氛。

表演这种形式在许多课堂上均可以见到,以至于形成了一种模式,不管需要与否,都让学生表演一番,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兴趣盎然,其实质却是完全抛开了语文学科最基本的任务。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船长》的时候,让学生表演哈尔威船长沉着镇定地指挥船上的人们逃生的情景,由于学生不能体验到在生死关头的严肃、紧张,在朗读哈尔威船长、奥克勒福大副的话时故作大人的口吻,引来下面学生一片哈哈大笑。教师本来是想让学生体验在生死关头哈尔威船长的沉着镇定和忘我的牺牲精神,但教师的精心预设期望达到的效果却在同学的哈哈大笑中荡然无存。

现象二:泛滥的文本拓展――深度语文

拓展探究在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中得到高度重视,几乎已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许多教师在此环节中费尽心思,力求创新,或是进行同类作品迁移阅读,或是抓住课文的某一点进行创造性阅读,或是利用课文引出话题进行讨论辩论……这种探索活跃了课堂,活跃了学生思维,但有时会让人感到这种活跃背后隐含着贫乏和肤浅,缺乏内涵与深度,似乎远离了语文。

有效的拓展文本会给学生带来更深的体验,会有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如窦桂梅老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围绕“亲人”一词进行拓展,引入多媒体课件的树根,由树根说到有血缘关系的人,说到非典战斗中身先士卒的钟南山、热衷于公益事业的成龙,引入海湾战争的图片,50年前抗美援朝的影片,至此,窦老师带着学生从拓展的文本中感悟了亲人的含义,把亲人的含义推向了更高的一个层次。

与窦老师相比,有的老师的拓展文本纯粹是为了拓展而拓展,不是为了学生的需要而是为了教学的需要。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螳螂捕蝉》这一课时,引入了多个文本进行对比阅读,但都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其结果是让学生坠入一头雾水之中:老师究竟要把我们引向哪里?

原因分析:

1.语文意识淡薄,课程目标迷失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是一门语言交际的工具性课程。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2.盲目跟风,拿来主义

随着新课程的春风吹遍大地,在基层的走出去的老师多了,基层学校请进名师来校授课、讲座的次数也在逐渐增多,再加上杂志、录像以及各级各类培训,可以说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根植于每一位教师心中,但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做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许多老师还是找不到感觉,摸不准方向,甚至有的老师连教材都解读不透,不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看到或听到一节好课,有些老师就不加咀嚼的拿来用了,不管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不管是否适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可想而知教学效果怎样了。还有些教师出去听课以后,觉得一些老师的教学语言很有风格,很有个性,于是认为这就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表现,我回去以后也可以模仿着用,于是乎,就像工厂批量生产一样,程式化的语言“遍地开花”了。

3.底气不足,缺乏智慧

教师的教育智慧很多来自于对教学工作深层的、理性的思考和把握,如果理性认识是片面的,是有局限性的,教师的教育智慧很难得到提升,很难进入到一个较高境界。所谓有大智慧才会有大境界,这种大智慧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人们对问题把握的深刻性和全面性。时下的课堂经常出现老师的知识面不如学生的知识面宽,经常还会被学生问住了等尴尬现象,究其原因还是跟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和知识积累有关系吧。“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你才会在课堂上运用你的教育智慧运筹帷幄。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正如庄子所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西平小学

上一篇:浅议初中物理规律教学 下一篇:变兴趣为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