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音乐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

时间:2022-08-31 09:58:10

21世纪音乐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

面对21世纪国内外音乐教育迅猛发展的态势,调整高师本科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是一项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任务。作为未来的新型音乐教师,仅仅了解和掌握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以及音乐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用的,应该在此基础上,拓展学术视野,增厚文化底蕴,掌握现当代教育理念与教育技能,才能适应当前教师教育发展的需求。

目前,我们的音乐教师教育正面临严峻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来自音乐知识结构方面的新挑战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提出的挑战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社会不同程度受到“西方中心论”的影响,很多人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或表现出片面消极的态度,或取完全排斥、彻底否定的立场。

在当今人类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迎来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应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责任之一。但目前担负培养相关师资重任的全国各高师类音乐教育的实际状况,却成为制约传统音乐在国民音乐教育中广泛普及的瓶颈。由于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相关的课程开设较少,为准教师走上工作岗位承担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许多高师学生只知道莫扎特、贝多芬,奉欧洲古典音乐为神明,对本民族音乐文化或知之甚少,或不屑一顾。针对这种状况,有必要及时引入民族音乐学“文化价值相对论”观点,破除“欧洲中心论”的不良影响,建立多元文化并存发展的价值观念。

因此,我们要积极推行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不仅要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保持中西、古今有一定比例,政策上还应给予传统音乐必要的倾斜。只有先认真学习、深刻认识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培养对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热爱,才能更客观、准确地评价外来文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正是传承与弘扬母语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重要保证。培养大批具有民族文化深厚情感和良好民族音乐素养的音乐教师,是我们对应时代挑战的重要制胜法宝。

(二)中西方现当代音乐文化提出的挑战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几十年来一直沿袭着传统教学的理念、内容及方式。中西方的现当代音乐,可以说基本是一片空白。许多师范院校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课程内容,大多截止于19世纪末的民族乐派或印象派,印象派以后一百来年的西方现当代音乐涉及较少。对中国当代音乐文化,由于师资与教材的局限,也只能是一种点缀。不能不承认这是我们当前教师教育中的一种遗憾。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师范院校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们,很多人对现当代中西方音乐文化知之甚少,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自然没有深刻的认识,因而采取了回避态度。

然而,中、西方现当代的音乐也是社会生活的某种写照。中西方的现代乐坛五彩缤纷,光怪陆离,保守与前卫并存,古典与流行争胜,恰恰是变化无穷的多元的现实世界的缩影。学校是文化传递的场所,客观反映真实的音乐世界,传递时代信息,掌握当今世界音乐发展动态,是教师教育的的责任与义务。当前,现当代中外音乐的教学与研究,在我国大多数师范院校中尚未引起更多的关注。此现状对我们音乐教师教育来说,显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基于此,许多院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比如,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就专门设置了中国当代音乐课程,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当代音乐的机会,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层面,使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到当今音乐文化的特点和多样性。我们希望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向学生传递完整的音乐文化信息,避免落伍于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

(三)世界多元文化提出的挑战

随音乐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发展,音乐教育理念不断更新,音乐文化视野不断拓宽,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新局面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正面迎接世界文化多元化带来的新挑战。

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进一步完善,也为我们了解更多优秀的多元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契机与有利的条件。作为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高师音乐教育必须在新课程观下重新制定合格音乐教育人才的标准。由于当今人类社会飞速向前发展,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渠道已从原来意义上的学校单一型转向社会、家庭、网络等多向型。随着传播媒体与传播手段的增加,学生知识的来源渠道与结构均发生巨大的变化,许多教师敏感地意识到,若不加强学习,定有落伍的危险;若不在实践中力求发展,将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淘汰。作为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密切关注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随时获取各种多元教育的新信息,调整、丰实自己,拓宽学术视野,以保证新时期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

多元文化的传播迫切需要高师音乐教育的支持,高师音乐教育要在重视多元文化的新理念下,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多元音乐文化知识的音乐教育人才。

(四)综合学科知识融合提出的挑战

法国作家和音乐史学家罗曼・罗兰曾对艺术学科的融合提出过自己的观点,“艺术每分钟都由一种转向另一种,艺术的一种形式在另一种形式中找得到延续并结束”。音乐是一门既有独特个性又广具兼容性的综合性艺术,与其它艺术门类或体裁之间历来关系密切,与其它很多学科在事实上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门类不同学科交叉的优势,启发学生的综合艺术思维,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提倡学科综合”,其意不仅提倡音乐与文学、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还提倡音乐与文学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我们坚信,在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不是课程论的梦想,而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当然,学科综合也向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扩大知识视野,打破学科界限,提高艺术修养,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科交叉优势,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各学科的内在关联,把音乐艺术置于学科核心地位,并作为多学科关联的出发点,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之间建构起广泛的整合课程关系,使音乐艺术以“联展”人类文化全视野的面貌,出现在21世纪的教育舞台上。

二、来自现代教育观念的新挑战

(一)活动性音乐教学观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其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没有交往,没有互动,教学就不存在或不可能发生。传统的音乐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必要的互动,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创造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此,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搭设活动性音乐教学平台,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运动觉的感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音乐、内化知识、建构意义、自主教育,使活动性音乐教学成为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重要标志。这种活动性教学方式既给音乐教学带来了生机,又给学生的创造提供了空间。

只有给予学生们足够的自主学习机会、足够的合作学习的空间,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才能使每个学生通过教学实践与研究,逐渐形成主体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巩固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二)研究性音乐教学观

所谓研究性学习,特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来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传递所(绝对)知道的而是探索不知道的知识的过程;而且通过探索,师生共同‘清扫疆界’从而既转变疆界也转变自己”。

研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个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结果的自主学习过程,是从学生的生活与生存环境出发,为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着想,使之逐渐形成最适合自己、最能体现独特个性的学习方式。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不仅顺应课改的发展趋势,而且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兴趣,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体验过程与成功的,培养独特的学习个性与学习能力。

(三)建构性音乐教学观

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在传统教学中,最省力的方式就是教师把自己对世界的理解“移交”给学生。但这种方式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即知识的获得,并不是把所谓“真理”的“金子”移交给另外的个体,而是要求个体在独有的经历、成长环境和社会背景下,通过自身对事物的观察、体验、感受、认知、理解等一系列过程,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建构性音乐教学观旨在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质,帮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音乐,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与促进者,在教学中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利用原有的音乐经验,使其能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建构性音乐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教学观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学习环境的“四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个重要方面,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分析、判断、内化、吸收等一系列内在环节,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观点,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进入更高层次的思维和探究领域。

(四)生成性音乐教学观

以往的音乐教学多以提前预设、固定不变、呆板机械的方式呈现,而现代教育观念认为,人在现实生活的世界中,不是一种“预成性”的存在,而是以一种动态的生成和发展变化的形式存在的。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态形式,而处于一种不断的动态生成之中。个体生命的这种动态生成性,为当今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音乐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培养人全面发展和促进人不断完善为的教学实践过程,应该注重个体发展自身的主动性、丰富的创造性和无限多的可能性,引导个体不断地追求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以往的音乐教学,教师更多关注怎样把自己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较少顾及学生的情感态度、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以及接受程度,使音乐课堂成为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使学生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制约。生成性教学观强调以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己任,根据学生的发展状态,及时把握方向,积极调控课堂,充分利用每一个生成的契机,保持音乐教学的鲜活与生动、开放与多样,不断提升音乐课堂质量。

(五)创新性音乐教学观

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创造能力的直接体现。音乐这个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使得音乐教学从头至尾无处不体现着自我创造。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认为,音乐是一门创造艺术,音乐课堂就是一个充满创造的空间,音乐教学就是一个参与创造、实践创造、体现创造的过程。为充分发挥音乐教学在培养创造能力方面的特殊作用,课程教材还有意识地精心安排了每个单元当中的创编活动,这进一步突出了积极的创造(原创)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使每一位教师都更清楚地认识到,音乐创造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实践证明,音乐是开启学生心理动力、激活学生创造情感、诱导学生创造思维的钥匙。在一堂好的音乐课上,从教师到学生都处在一种思维活跃的状态下,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远远高于平时,因此,音乐教师的教学艺术也就更容易不断地产生新的亮点。我们呼唤这种创造性,呼唤孩子的天真烂漫,呼唤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材涌现!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教学艺术的生命也在于创造,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创新求异,才能保持艺术的生命。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给音乐带来生命,创新给音乐教育带来发展!

结语

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应当建立一套既适应中国社会又大步迈向现代化的科学体系。面对国内外教育形势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加快调整高师本科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是一项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高师音乐教育办学的宗旨能否真正实现的重要保证。

郑莉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上一篇:吕骥院长指引我走上开创音院扬琴教学之路 下一篇:为建立中国的民族音乐审美心理学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