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莱操纵Libor警示

时间:2022-08-31 09:33:51

近日巴克莱银行被曝光操纵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短期内该行数名高层辞职,并将英国政府官员拉下水,同时引发了三大洲10余家监管机构对于20多家可能涉案的银行展开调查,全球金融市场一片哗然。

“暗示”与“误解”

6月27日,因交易员卷入Libor操纵案而被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和美国司法部调查,巴克莱同意支付约4.52亿美元达成和解。7月2日,巴克莱董事长Marcus Agius辞职,次日表示Agius将留任直到物色到新的董事长后离职,CEO兼董事Bob Diamond辞职,COO辞职。

随后,巴克莱在英国议会委员会针对此事召开的听证会之前了一批文件,将英国政府官员拖入丑闻的漩涡。文件包括Diamond保存的2008年10月29日他和时任英国央行主管市场的执行董事Paul Tucker(现任英国央行负责金融稳定事务的副行长)之间的通话记录。Tucker向Diamond暗示说巴克莱无需将借款利率的报价(这一报价会被用来计算Libor)定得过高,Diamond向时任巴克莱投资银行部主管del Missier转述了这段谈话后,del Missier“误解”了Tucker的“暗示”,认为英国央行下达了指示,从而下令巴克莱员工降低Libor估算值。

事实上这一事件并非新近发生。四年前,《华尔街日报》的一系列文章对Libor可能受到操纵提出质疑。巴克莱近期承认,早在2005-2007年,该行向美国、欧洲、日本和加拿大等三个大洲多个国家中设定Libor和欧元区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银行小组提交报价数据时,曾把该行及其它银行衍生品交易员的请求纳入考虑范围。

巴克莱是目前唯一出面解决有关操纵Libor利率指控的银行,但此事件迅速升级为全球性事件,三个大洲的监管机构同时对参与Libor设定流程的逾20家银行的行为进行调查,陆续发现了一些银行曾通过不当方式寻求操纵Libor的证据。监管机构称,在此次金融危机前,巴克莱银行交易员就试图操纵Libor以帮助获利;在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包括巴克莱在内的一些银行曾提交过经人为调低的报价数据,来掩盖自己在财务上遇到的问题,安抚恐慌的投资者。目前已知的受调查银行包括花旗集团、德意志银行、汇丰控股、摩根大通和苏格兰皇家银行。

被滥用的复杂性随意性

Libor是全球350多万亿美元借款合约条款的基准,是800万亿美元的借款和衍生品确定利率的基础。它是根据16家大型银行每日上报的各自对期限不同、币种不同的贷款所确定的借款利率水平计算出来的,衡量的是银行相互拆借资金所需付出的成本。只能根据上报利率来确定Libor是因为,Libor每天产生150个利率,覆盖10种货币和15种期限,上报利率的银行对所有这些产品进行实际交易并依此确定一个利率的可能性都非常小。所以Libor的准确确定和调整都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即便如此,无论回购协议利率还是隔夜指数掉期都无法完全替代Libor,否则可能会导致利率被扭曲。

正是由于Libor编制方法的复杂性和随意性,其制定过程多年间遭到很多银行滥用。以巴克莱为例,它并不直接操纵Libor,而是利用自身偏低的报价去影响其他投行报价员对资金供求关系的判断。具体过程如下:当某家大型投行报出一个低于预期的Libor时,其他人会以为这家银行手里有充足资金可供拆借,不少会跟进调低Libor报价,让自身融资成本更具竞争力。于是,Libor就这样被“人为”地被调低。

批评人士认为Libor的编制和统计程序已过时且缺乏透明度。金融危机爆发前后,该指标的波动和有效性广受质疑。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Libor持续下跌甚至低于联储基金利率本身,被认为是该利率受到操纵的一个可能证据。不少人指责Libor利率受到了人为干扰,遭到了较严重的扭曲,并不能准确反映市场利率,给投资人和机构带来了误导甚至造成巨大损失。2005-2009年,Libor受到多家银行的操纵,这意味着数以百万计的借款人就其债务支付过高或过低的利息。

银行之所以长期暗箱操纵Libor,与他们迟迟不遵守中国墙(Chinese Wall)规定有关。所谓“中国墙”,是指一家大型银行衍生品交易员和利率报价员不应存在信息交易与共享。不仅如此,不同投行利率报价员间如果存在信息交流的现象,也会引起操纵事件的发生。直到2009年12月巴克莱才建立“中国墙”。

更高要求银行和监管机构

Libor操纵不是银行业第一起价格操纵事件,但是性质最恶劣的事件之一。不久前摩根大通发生交易丑闻,对金融市场造成了强烈的震荡,致使监管机构进一步强调加大对银行的监督力度,并强令银行提高透明度。此次Libor操纵案对银行体系和监管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强化监管,完善Libor的形成机制。用来计算数以万亿美元抵押贷款以及为更大规模的衍生品确定价值的关键利率,其形成机制的确定和监管都掌控在一家协会(英国银行家协会)手里,这种自律式的监管模式在此次事件中再次被证明暗藏危机。有人提出Libor不应继续由英国银行家协会掌控。由于设计上的问题,大幅调整Libor计算方式在理论上可能导致数十亿美元合约失效的事实,表明Libor的形成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按照与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达成的协议,巴克莱同意了一项计划,以“鼓励”基准利率的者提高透明度和创建用于确定提交数据的严格方法,改进利率制定流程。此外,Libor及其他关键利率的基础不应该是各银行估计的自身拆借成本,以避免作假。

加强系统重要性机构内部风险管理和外部监管。这次事件暴露了银行业高管一味追求盈利,而对公司内部风险管理缺乏关心。《金融时报》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英美很多所谓的蓝筹股企业,最高管理层不是看不到、就是未能制止大量极其恶劣的行为”。而行业监管者又过分信任高管的辩解说辞,在平常甚至事件初露端倪时,没有保持小心谨慎的态度来审查和处理。巴克莱表示,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曾就Missier与这些事件的关系展开调查,调查结束后该机构没有采取任何法律行动。所以,“大到无法管理”和“大到无法监管”是十分紧迫的问题。由于本次操纵案全球十多家银行涉及,人们怀疑这种有组织的市场操纵行为暗示了银行业中存在卡特尔组织,银行间正在结成正式或非正式集团合谋行事。监管者有必要重点关注那些缺乏价格竞争的领域,以及其他可能存在价格保护现象的资本市场业务,需要加强对高回报、低透明度的“暗池”的考察,并加强信息披露。

创建银行内部部门间以及市场和政府间的“防火墙”。银行内部部门间应创建“防火墙”,将利率提交者与交易员分隔开来,并由第三方对其利率制定过程进行定时审计。政府部门与市场间也应该通过制度设计来建立一座无形的“防火墙”。

对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的警示。从价格形成机制上看,Shibor与Libor大致相同。Shibor报价银行团由16家商业银行组成,报价银行是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或外汇市场做市商,在中国货币市场上人民币交易相对活跃、信息披露比较充分的银行。目前,中国82%以上的拆借、回购交易都以Shibor为基准成交。这意味着,Libor形成机制的内在漏洞同样存在于Shibor形成机制之中。因此,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以Libor操纵案为戒,未雨绸缪,尽早对Shibor形成机制予以完善。

我国机构应提高对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防范。我国已有大量企业海外上市,部分金融机构开始在境外布点,多家机构持有海外金融产品。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对这些“走出去”的国内机构造成影响。所以,我国机构应提高应对海外市场风险的能力,而监管机构也应在海外金融市场发生动荡的同时对国内机构及时给予警示,应加强监管机构的国际间合作,加强信息交流,共同防范和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并遏制风险的蔓延。

上一篇:“资本流向”之谜 下一篇:巨额外储闲置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