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

时间:2022-08-31 08:34:39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

摘 要:该文从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培养专门人才为落脚点角度论证了中职专业教育目标的局限性,试图以大职业通才论思想对中职专业教育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使中等职业教育真正符合中专办学层次的要求。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专业培养目标 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232-01

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以及知识经济的初见端倪,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经济业务丰富多变,社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和结构的要求也有了变化。现有的中职专业教育目标在定位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难以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1 中职培养目标的显著特征

1.1 以技能训练为主线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都将培养目标的落脚点定为“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应用性专门人才。”以技能训练为主线设置课程是中职教育的特色所在。但是如果将其作为中职的培养目标恐怕很难符合知识经济的要求。按照这样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很容易造成在教育中只重技能训练,忽略素质的培养。这种试图将中职学生训练成一出校门就能直接从事某种职业的急功近利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保持中职教育旺盛的生命力,使中职毕业生不仅就业有技术,更要发展有后劲,不断适应与时惧进的规则变化的长远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业内人士预测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专业教育的产品已经或将要发生很大的转型,某些专业毕业生,经过训练后掌握的熟练技术很可能未出校门就已落后淘汰了。知识经济要求职业人员具备数字环境下职业所要求的素质,需要对新技术非常敏感,自学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较强,具有全球观念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等多方面素质的人才,不仅仅是掌握单一技术的专门人才。要想通过中职三年的训练,达到从事实际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应用性专门人才这样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

1.2 以专门人才为落脚点

片面强调人才的专门性和职业性是中职教育目标的显著特征。从实践看,过于强调学科的专门教育,不适应知识信息社会对人才通用型应用型的要求。中职教育应该适当强调综合性、人文性等通才教育的特征和要求。“专才教育”不利于学生工作选择且工作适应性欠佳。由于强调专业学习,在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环境及工作不断演变的现实中,专才教育狭义得使学生难以满足市场对工作者的要求。从数字化的进程来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变化很大。在各行业中传统的业务大部分已由或将由计算机所代替,专业人员更多的工作是从事非传统的业务和非经常性的业务。毕业生不再是“专门人才”而是“通用人才”。他们不仅要胜任传统的由专业人员担负的工作,还需要承担原先不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工作。因此,这就需要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开阔的知识面,对各种新技术新思想有较强的接受能力,能将新技术及时应用到自己工作中去。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从事专门工作的基本素质,他们应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分析能力强的综合性初级人才。

2 中职培养目标的定位思考

中职教育目标的制订必须与当前以及将来所面临的环境变化、市场需求情况相适应,即中职教育目标既要体现即时性的特点,又要兼顾前瞻性的发展趋势。制定中职教育目标,必须充分考虑客观经济活动的变化及其对职业工作的影响。

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孰轻孰重很难把握,并且各人的认识不同,造成了教育目标定位的摇摆。如在美国,长期以来认为会计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使教科书中包含未来会计师所具备的所有知识,并因此不断的增加课时。其结果导致会计教材越来越厚,课时越来越长,门数越来越多,却仍然难以跟上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变化,学生毕业后遇到的新的知识与问题仍然不会解决。美国会计师协会(AAA)中的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调查后得出如下结论:以知识传授为主导的会计教育模式已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企业管理的需要,会计教育的目标不应该也不可能传授给学生所有的会计知识,而应该是培养其获得会计知识和管理知识的能力,即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AECC在1990年第一号公报《会计教育的目标》中将会计教育的目标论述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再者“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教导学生独立学习的素质。教育应是提供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我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1989年,会计公司在他们出版的白皮书中指出:“必须把重点放在培养全面能力上,只有这样才能支持一个人一生在执业上的成功。”

由此可以看出,在如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社会与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教育应更加注重未来职业人员能力的培养,由知识灌输型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约翰.W.加德纳(John W.Gardner)指出:“我们从传授已经过时的东西,转向那些长期影响人们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的东西,越来越重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对许多学科来讲,意味着更加注重基本原理,而不是注重眼前的‘实际’用途。”于玉林强调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实行通才教育基础上的专才教育。市场经济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是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熟悉相关学科的知识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开放式思维,善于捕捉管理世界和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并运用新知识、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要想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中职学校教育必须实现四个转变,专业培养目标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教学的组织形式从传统式向创新式转变,教学方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教育内容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实现通才教育基础上的专才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中职教育的要求。综上所述,为适应现代经济对人才的需要,中职教育目标应定位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适度,必要的多元化知识结构,具有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德才兼备的应用性的初级人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是中职教育的根本,造就技能型应用性实用人才,是中职区别于大学教育的特色所在。

参考文献

[1] 杨周南.计算机信息处理环境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 朱建国.会计教育[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3] 于玉林,李端生.会计基础理论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264-265.

[4] 里查德.弗拉赫扬.美国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教育委员会[J].会计研究,1997(9).

上一篇:中药治疗AD全球发明专利现状分析 下一篇:公司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