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结节性皮肤血管炎24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8-31 08:33:11

变应性结节性皮肤血管炎24例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56-01

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是皮肤科临床较少见疾病[1],多发生于30-60岁的妇女,偶发于年轻者或男性。皮损为皮下结节至较大的浸润块。好发于下肢,特别是小腿后侧,亦可发生于大腿及上臂[2]。组织病理主要在真皮网状层至皮下脂肪小叶内及其间隔间,以血管病变为主,伴以肉芽肿样或肉芽肿性结节和组织坏死。皮肤损害为黄豆至杏仁大小的皮下结节,略高出皮面,数个或十数个沿皮肤浅静脉排列成串珠状,颜色淡红到暗红,或伴有条索状结块,紫红肿胀疼痛,压痛明显。

变应性结节性皮肤血管炎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我们应用清热活血、温阳活血法和内服碘化钾法,在2010年5月至2012年3月治疗此类患者24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0年5月至2012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患者24例,其中男6例,女18例,男女之比为1:3,以年青女性患者为多。年龄最小18岁,最大62岁,以20-29岁年龄组的发病率为最高,占总人数的42. 2%。其病损表现主要为结节,自黄豆至杨梅大小不等,主要分布于小腿,其它部位较少见。一般对称分布,颜色初期鲜红,后期色紫,可伴低热、疲乏、关节及肌肉酸病痛等全身症状。多数患者血沉可增快。本组病例表现紫舌者(舌质黯、紫、瘀斑、舌下静肪精胀)较多,占60%左右。其中3例伴有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对称性关节肿痛、血沉增快、类风湿因子阳性、X线摄片表现为关节间隙模湖、狭窄、骨质疏松等)。

1.2 治疗方法(分成三组)

甲组:单纯内服中药共12例,(一)前期用清热活血法,处方:当归10g、川芎10g、黄柏10g、银花10g、连翘10g、赤芍10克、牛膝12g、生地各12g,白花蛇舌草30克等,煎汤内服,每日一剂。湿热明显者加土茯苓30g,茵陈12g,茯苓皮30g。(二)后期用温阳活血法,处方:附子10g、三棱10g、莪术10g、黄柏10g、当归10g、连翘10g、丹参10g、生黄芪15g、桂枝各15g,牛膝12g等,煎汤内服,每日一剂。

乙组:单纯内服碘化钾组,共8例。用法:1 0%磺化钾溶液,每日3次,每次5毫升口服。

丙组:中药与碘化钾同用,药物及方法同甲、乙组,共4例,均为顽固难治病例,曾用多种方法,包括单纯用中药,或单纯用碘化钾治疗无效者。

1.3 疗效评定标准

(1)完全缓解:治疗后病损合部消退,症状明显改善,观察3个月以上未发者。(2)基本缓解:治疗后病损基本消退,症状明显改善,但仍有轻微复发者。(3)好转:治疗后病损好转1/2以上,症状改善者。(4)无效:治疗一个月以上病损及症状未见改善者。

2 疗效分析

(1)中药组(甲组)12例中完全缓解8例,基本缓解2例,好转1例,无效l例。

(2)碘化钾组(乙组)8例中完全缓解5例,基本缓解2例,无效1例。

(3)中药合碘化钾组(丙组)4例中完全缓解3例,基本缓解l例。

上述各组疗效大致相似,但丙组病例病程较和,大多在一年以上,病情顽固,对多种方治疗无效,若将此因素考虑在内,似以丙组疗效较优。

3 讨论

3.1 变应性结节性皮肤血管炎的发病机理及病理,本病目前认为是一种迟发性过敏反应,促使机体产生此种免疫反应的病原,有药物、病毒、链球菌感杂等。其病理改变主要为真皮及皮下组织的毛细血管炎和小动、静脉为,血管周围组织呈纤维蛋白样变性及坏死,脂肪组织及肉芽肿形成,并有以多形核白细胞主为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3.2 变应性结节性皮肤血管炎的治疗方法,以往多采用水杨酸、保太松、消炎痛类药物,严重病例则用皮质类固醇制剂,虽有一定疗效,但停药后容易复发,且副作用较大。近来年,有人应用中药桂枝茯苓汤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3]。我们应用中药清热活血(早期)和温阳活血(后期)法以及内服碘化钾的治疗方法,疗效也满意。对于顽固难治、病程较长者,采用中药与碘化钾并治,同样可以取得~定效果,说明两者有协同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3.3 碘化钾治疗变应性节性皮肤血管炎的机理,Schnlz用碘化钾治疗结节红斑和结节性肪管炎4例,其中40例取得疗效,交认为其作用机系碘化钾能在肉芽肿组织内浓缩,引起肥大细胞释放肝素,而肝素则可抑制上述的延迟性过敏反应。

3.4 清热活血、温阳活血治疗本病的机理,本病局部疼痛明显、涌有定处,呈现结节性块状物,60%左右病人有紫舌症表现,血瘀的见证是十分明显的,因此活血化瘀应是治疗本病的一个主要方法。其作用的机理可能是: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调整组织的再生修复;调节免疫功能,如抑制抗体的生成和过敏介质的释放等;抑制凝血、激活纤溶的作用,促使血管炎症的吸收和消退。清热解毒类药物的应用,目的在于及早清除病毒、链球菌等微生物致病原,以中断接着可能发生的一系列免疫反应,因此我们在疾病的早期应用。温阳类药物的应用,目的在于加强活血药的温通作用,促使病损较快吸收、恢复,因此我们在疾病的后期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辩,主编.临床皮肤病学[M].第三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1:852-853.

[2] 王侠生,廖康煌,主编,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676-677.

[3] 张东萍,曹建春. 从“邪”论治皮肤血管炎―奚九一治疗皮肤血管炎的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4,10(6),453.

上一篇: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的情绪分析和阿米替林的治... 下一篇:396例早产儿眼底筛查的临床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