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瑛碑》简见

时间:2022-08-31 07:41:09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称《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孔龢碑》。东汉桓帝元嘉三年(永兴元年)即公元153年刻立。元嘉三年和永兴元年,皆为东汉桓帝刘志的年号,因此年改换年号,故碑有两个年号。此碑文为隶书,18行,行40字,无额,碑阴有“后汉钟太尉书,(宋)嘉祐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正书题字。碑侧云纹。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并与《礼器碑》、《史晨碑》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是汉隶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此碑记述了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时桓帝准可,而乙瑛已离任,遂以孔龢补之。此碑结体方整,骨肉亭匀,波磔分明,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的典型作品,与《史晨》、《华岳庙》、《熹平石经》同趣。自欧阳修《集古录》以降,迭经著录,对后世影响很大。宋张稚圭以为钟繇所书。宋洪适《隶释》云:“……繇以魏太和四年(230)卒,距永兴盖七十八年,图经所云非也。”明赵崡《石墨镌华》也说:“元常,献帝初始为黄门侍郎,距永兴且四十年,此非元常书明甚。未知张稚圭所按何图。其叙事简古,隶法遒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正不必附会元常也。”明郭宗昌《金石史》谓此碑“尔雅简质可读,书益高古超逸”。清方朔《枕经金石跋》云:“《乙瑛》立于永兴元年,在三碑《礼器》、《史晨》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宫之富。王篛林(澍)太史谓雄古,翁潭溪(方纲)阁学谓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万经在《分隶偶存》中称它“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近人郑簠每喜临之”。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云:“朴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从这些著录与品评可以看出,《乙瑛碑》自宋以来就备受推崇,是学习隶书的重要范本。

汉隶经过秦时的滥觞、东汉章帝时的发展,至桓、灵帝时达到鼎盛。《乙瑛碑》就是汉隶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全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作为汉隶中有数的逸品书风谨严素朴,为学汉隶的范本之一。当然,《乙瑛碑》也有缺点,正如杨守敬评道:“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所以,临写此碑要特别注意波画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笔处的逆势不能行迹外露。如“蚕头”的逆势行迹向上作侧锋外露,就流于唐隶“蚕头”起笔侧露的庸俗风气,这是学习时值得注意的地方。

《乙瑛碑》是汉隶最兴盛时期的典型作品,它除了具有汉隶在用笔、结字等方面的共性外,还有自己的个性,即艺术特色。

首先,从风格形态来说,《乙瑛碑》 具有宗庙之美。其风格,既不像《石门颂》那样豪肆,也不像《曹全碑》那样秀润,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它又比《礼器碑》多一分沉厚,比《史晨碑》多一分雄强。其用笔沉著厚重,结字端庄雍容,体现了传统文化追求的一个向度,深具宗庙之美、正如方朔所言,它“方正沉厚”,有“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其次,从技法角度看,用笔方圆兼备,结字匀适调和,章法规矩合度。《乙瑛碑》是八分隶书完全规范化的极致,具备了汉隶的全副表现手法。其用笔不像《张迁碑》那样多方笔,也不像《曹全碑》那样多圆笔,而是多切锋方笔入纸,顿笔圆转出锋,刚柔相济。平画表现最为明显。作为汉隶最重要表现特征的波磔画显明突出。其结字,笔画排列匀整,近小篆之排叠布白,没有大的松紧变化,字内空间较平均,笔画向四周均匀排布,不像《史晨碑》和《曹全碑》那样刻意突出长大的主笔画。章法上,《乙瑛碑》如同其他大多数汉碑一样,横成行竖成列,字距略大于行距,呈现出具有森然气象的庙堂神态。

清梁山献说,学隶书宜从《乙瑛碑》入手。《乙瑛碑》在汉碑中属平正规范一路,适合初学。自《乙瑛碑》入隶,左可通雄肆一路,右可通雅逸一路,可见《乙瑛碑》的汉隶规范性极强。结合我自身对此碑的学习,我觉得临习《乙瑛碑》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把握《乙瑛碑》的整体风格。此碑法度谨严,笔势刚健,书法雄劲,骨气凝重,笔文不苟,结体方整,谨严中有跌宕顿挫之致,具有极强的庙堂气息。临写时,既要把握这种严谨的庙堂气息,把握隶书书写的基本技法,又要注意避免过于工整,以致走向拘谨和俗气。

二、注意用笔的把握。《乙瑛碑》字字方正,横画笔势稍向下,捺笔沉着有力,碑字虽方正,但体势稍斜,方口特别明显,横画的起笔向下稍按再铺毫行笔,行笔似较缓慢遒劲,因此筋力丰足,雁尾呈方形挑出,结字、用笔方圆结合,凝练俊逸,有一种雄浑古朴的意度。特别是后半段,采取笔杆倒向左侧的逆向行笔,使每一点画入木三分,扣得很紧,尤为高妙。临习时要注意从字的笔画特征上进行分析和分类练习,通过同一类范字笔画若干种主要写法的对照比较,逐步掌握其要领。方笔要斩钉截铁、峻利凝重,圆笔应遒劲婉转,含蓄浑厚,并注意方与圆、刚与柔、直与曲之间的有机结合,以及笔画的或收或展、或肥或瘦,体会其用笔规律。

三、《乙瑛碑》的结字看似规正,实则巧丽,字势向左右拓展。其结构参差错落,在练习时,要仔细观察其变化,结合范字并掌握上下结构、左右结构、斜正结构、反常结构的字形,总结摸索其中的基本规律,抓住它们的特点,正确表现它们。

如今,临帖已经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陪伴着自己一起感受一起思考一起成长。历代书法经典承载着太多的信息,关注它们的笔法、字法、章法和气息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已经使我久久陶醉于其中,抚摸先贤留下来的墨迹,透过字里行间的余白进行呼吸,似乎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有一种形象的体会。或许这就是我现阶段所要努力做到并且尽力做的事情吧。

上一篇:规范德育管理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下一篇:打造高效和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