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工程”第三期注重培养创新人才

时间:2022-08-31 04:11:47

“211工程”第三期注重培养创新人才

3月25日,教育部《“211工程”发展报告(1995~2005)》,同时透露由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211工程”日前开始三期建设。

十年助推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

据了解,经国务院批准,“211工程”从1995年正式启动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当时提出的总体目标是经过若干年努力,使100所左右的高校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力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基地。其中一部分高校和一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者达到国际同类学校和学科的先进水平。

如今,经过10多年磨砺,“211工程”走出了一条基于中国国情的建设高水平大学之路,使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到2005年,经过10年建设,“211工程”形成了许多独有的鲜明特色,在提升高等学校f的整体实力,建设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学科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学校整体实力得到较大提高。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其中研究生培养能力提高了5倍,科研经费增长了7倍,SCI数增长了近7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增加了近5倍,仪器设备总值增长了4倍。一批高水平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明显缩小。

10年来,“211工程”学校累计培养本科生242万人、硕士生50万人、博士生12万人,来华留学生11万人,为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出了应有贡献。我国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700多所,“211工程”学校仅占其中的6%,却承担了全国4/5的博士生、2/3的硕士生、1/2的来华留学生和1/3的本科生的培养任务,拥有85%的国家重点学科和96%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有70%科研经费。

学科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少数学科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11工程”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指导,一批重点学科实力明显增强,成为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按国际可比指标SCI数统计,有40多个学科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初步构建了中国独有的高效快捷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11工程”立足国情,从实现资源共享,带动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思路出发,通过10年建设,从无到有,初步构建了包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等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提升了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产生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在科学研究方面,“211工程”学校承担了全国1/2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73”项目,1/3的“863”项目,10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的数量占全国的1/3。“211工程”学校承担和完成了国家大部分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重大项目,并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如今,“211工程”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界认可的中国高等教育优质品牌,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与“211工程”学校建立联合科研机构,加强学术和技术合作。目前,已有英国、法国等24个国家与我国签订了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的政府间协议。

100亿元投入三期建设

“211工程”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就是因为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把有限的资源真正集中到建设的重点上。三期建设要继续坚持通过国家集中财力,重点支持和建设一批大学,同时示范带动其他高校,形成以点带面,共同发展的格局。

据悉,中央财政将安排100亿元开展“211工程”三期建设,由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各负责50亿元。

“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资金186.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投入27.55亿元,其余为地方政府配套和学校自筹,“十五”期间这两个数目分别为187.5亿元和60亿元。三期工程中央专项资金比二期增长40亿元。

根据“211工程”10年建设所取得的资金和项目管理经验,对于三期的规划建设,要注意与目前正在实施的“985工程”,“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等其他一些国家重大教育科}技项目之间的衔接,相互沟通,避免交叉,有效地节约国家财政基金。在每个环节都坚持依法理财的原则,完善制度建设,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科学、精确、细致、深入地实施各项管理工作。

三期建设更注重培养创新人才

“九五”期间,“211工程”在99所高校中进行,“十五”期间扩展到107所大学。目;前,除个别地区,全国大部分地区、大部分行业都已有“211工程”学校。

“211工程”三期建设力争在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机制创新等四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211工程”三期建设尤其强调塑造一个更好的人才培养环境,与二期相比,三期将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导师队伍的建设给予充分关注。

三期还将建设1000个左右的重点学科,使相当一部分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强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上有所突破,进一步加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系统建设;进一步营造鼓励、支持、帮助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和机制。

上一篇:留学勿忘运动 下一篇:为祖国的发展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