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课堂中几个“探究”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8-31 03:56:46

关于科学课堂中几个“探究”问题的思考

“探究”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试图将科学课堂中的“探究”与实际生活中的“探究”进行比较,然后就科学课堂中探究学习方式是否需要修正提出一些思考。

一、科学课堂中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有何不同

我们以“肺和呼吸”这一课为例。在科学课堂中一般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首先是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人体需要不停地呼吸,于是就会自然地产生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不停地呼吸?”接下来,教师就让学生猜想,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此时,教师一般不会评判学生的想法是否恰当,而是选择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进行教学。经过对网络教案和一些教案集等的参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两个实验:一是燃烧实验,二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学生就能理解呼吸的作用是人体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假如是科学家进行探究,其过程是怎样的呢?首先是发现问题:人为什么要不停地呼吸?通过观察呼吸时产生的一些现象会顺势提出一些问题:空气在人体中出入有什么作用?是不是人体需要空气中的一些成分?根据提出的问题,我们随之会进行两种方式的研究:一是直接查找资料看看已有的科学结论是什么;二是进行深入的思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吸进的量和呼出的量有什么不同?吸进的成分和呼出的成分有什么不同?然后再查找资料收集相关信息。我们发现这两种方式的研究都会得到同一个研究结果:呼吸的作用是吸进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接下来的研究就是验证人的呼吸是不是吸进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过程的区别,其实最大的区别就是研究过程中实验性质的不同。在课堂教学中,实验是作为一个探究过程来运用的,而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实验则是为了验证结论。这种区别的产生原因有如下几点:时间因素、理念因素、学生因素。科学研究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如果没有一定的思维水平的话,探究可能进行不下去。

二、无明确目的的活动是否能算探究

那么这种区别可能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看课堂教学过程:呼吸作用的结论不是简单地告知,而是在观察、实验、分析的基础上思维活动的结果,有较强的个人情感体验,因此对知识的理解较深刻,对知识的记忆是牢固的,而且有可能是终生的。但这样做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缺陷。从思维逻辑顺序上看,前面的教学过程并不能导致做“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做“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时并不能意识到这么做可以解释呼吸的作用。那么这种目的不明确的活动能否称之为“探究”就值得商讨。再者,这样的探究过程与科学探究过程并没有完美地丝丝入扣,对学生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的习惯养成会不会有阻碍作用,不得而知。

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探究呼吸的作用仅做一个“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是不够的,应该像自然教材中那样,至少还应加上“燃烧熄灭”实验。因为如果单做“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的话,只能证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量增加了,也就是只能说明呼吸时排出二氧化碳;“燃烧熄灭”实验却证明了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减少了。这两个实验是互为补充的,较完整地证明了人的呼吸是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三、实验是否有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之分

一些研究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之前,自然教材上的实验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意思是实验只是为了证明某一科学原理而做,思维性不高,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那么根据这一观点,伽利略在做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实验时,也是在验证自己的假设,是不是说伽利略是一个缺乏探究性的科学家呢?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快、轻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慢。但伽利略认为,如果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成立的话,用一根链条把一个重的物体和一个轻的物体连接起来的话,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轻的物体下降速度慢,因此它将拖慢重的物体,那么两个物体下降的速度就会介于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之间。二是如果将连起来的两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话,那么下降的速度会大于重的物体。这是两个相矛盾的结论,于是有了伽利略永载史册的比萨斜塔实验。从本质上说,伽利略的实验是在验证他的推论,但我们还是可以说伽利略是充满了探究精神的科学家。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进行科学教学时,我们不能仅根据学生有没有动手来判断是否进行了探究。知识结论的得出在实验之前还是在实验之后,并不是判断探究学习的标准。那么究竟怎样算是探究呢?我的理解是学生对某一科学问题有没有细致、周密、严谨的思考过程。实验要建立在思维基础之上,思想必须在行动之前,而且思想一定要接受行动的检验。

基于以上思考,我重新设计了教学过程:原来的教学设计中的实验是用来揭示蕴含的知识的,现在的教学设计中的实验是用来验证已有结论是否正确的,但其中的探究性没有削弱,只是探究的重点发生了改变;原来侧重于发现知识,现在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那么这样的教学过程对于知识的掌握会不会有影响呢?我认为不会,因为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知识不是简单地被接受,而是经历了质疑、思考和验证的过程,且这样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过程比较相近,有利于课堂向课外的迁移。

上一篇:追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创设人文环境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