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捕捉课堂动态生成策略

时间:2022-08-31 03:45:37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捕捉课堂动态生成策略

摘 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观色、察言、实验操作、现象描述等方法来捕捉动态生成。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070-01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化学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出现生成的机会就比较多,这时化学教师是精心观察,善于捕捉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或观点,善于调整和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

一、通过观色捕捉动态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他们的喜怒哀乐可以通过表情表现出来。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双眉舒展,面露微笑,这就说明学生听懂了老师的讲解;反之,表情茫然或神情迷惑,眉头紧锁,嘴唇闭拢,神情焦虑不安,左顾右盼等,这就说明学生没有理理解有关教学内容;这时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些信息,判明原因,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例如,我在教学《物质的变化及性质》有关内容时,我列举了属于化学变化的例子:“石蜡燃烧”,学生对这个例子比较容易理解,学生的表情没有异常情况,双眉还是舒展的,面容还是微笑,当接着学习另一个概念“化学性质”时,特别是当举出属于化学性质的例子:“石蜡能燃烧”时,有的学生的表情就来了一百度的大转弯,眉头紧锁,我一看事情不妙,随即把讲解停了下来,就找一位眉头紧锁最厉害的学生,就问:“学生1你对化学性质这个概念有什么看法?”学生1:“我感觉‘石蜡燃烧’与‘石蜡能燃烧’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化学变化”。我没有直接回答学生,而是把直接把球踢给了学生,留出时间让学生再品味这两个概念及有关例子。过一会儿,学生2说:“石蜡燃烧与石蜡能燃烧,虽然只相差一个字,但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是一种行为,后者是对行为的总结和评价。古印度有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同样道理,如果物质播种化学变化,我们就能够收获物质的化学性质。”经过学生2的解释,全班学生豁然开朗。

二、通过察言捕捉动态生成

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随着学生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已大大增多。所以化学教师要对某些重点内容故意不讲或少讲,留出空白,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自己去交流、切磋、辩论。教师这时要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语言信息,见机而作,对有价值的语言信息资源应及时纳入课堂的预设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三、通过实验操作捕捉动态生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做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是积极的旁观者,学生在实验操作时,教师要仔细观察,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例如在学习水的净化知识时,让学生做了一个鉴别实验:如何用实验的方法将硬水和水给区别开来?我发现有一个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没有用老师给他的蒸馏水,而是用了实验室内的自来水,结果两个试管中都出现了白色垢状的沉淀物。学生的这个操作失误启发了我,我为何不用学生身边自来水这个资源呢,帮助完刚才实验失败学生找到原因后,我又向全班学生增加了一个实验:证明我校的自来水是硬水还是软水,适合洗衣烧锅炉吗?还布置了课外作业,请检验自家所用的自来水是硬水还软水,若是硬水怎么样软化?由于补充的实验与学生的生活有直接的联系,学生的学习热情极高,对老师的布置的任务不打折扣。

四、通过现象描述捕捉动态生成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亲手操作,而且要亲口描述实验现象,只有正确描述实验中的现象,才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由于学生知识经验及生活经验的不足,有时在描述现象时难免会出现错误或不到位的情况,这时教师不要采取回避的态度,也不要随意打断、急于纠正,更不要挖苦、讽刺和嘲笑,从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的描述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要把错误当作生成资源,将错就错,顺应学生错误的思想发展,通过步步追问,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及时的改正,培养学生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资源的教学观。

例如,在学习浓盐酸的物理性质时,我让学生小心打开浓盐酸的瓶盖时,然后让学生观察有关现象,有的学生说:“看到了瓶口上方有大量的白烟”。显然把白雾说成了白烟,我没有批评该学生,而是积极引导他,通过列举生活中例子,使学生分清了烟是由固体小颗粒形成的,而雾是由小液滴形成的。富兰克林有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错误有时也是一种有效生成性的课堂资源,若能巧妙加以利用,往往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两问”有感情朗读 下一篇:巧用节外生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