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劳动价值的会计计量

时间:2022-08-31 03:28:41

物化劳动价值的会计计量

内容摘要:物化劳动价值是过去被社会承认的活劳动价值,现在作为商品转移价值部分要被社会重新承认。转移价值量不是过去死劳动的价值量,而是当前生产该要素价值的活劳动价值量,转移价值具有过去的死劳动、现在的活价值的特点。商品价值量是广义的活劳动价值量总和。会计核算方法应该建立在活劳动价值量的计价基础上,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走向具体化。

关键词:物化劳动价值 活劳动价值 计量

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的学说的研究,我国理论界经过多次大讨论,充分肯定了劳动价值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如何深化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仍然是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就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物化劳动转移价值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死劳动与活劳动的划分

马克思在《资本论》开卷中,分析了商品使用价值的等价交换关系。“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马克思把凝固的劳动时间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消耗价值和作为劳动手段的生产工具、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另一部分是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活劳动创造的价值。马克思说:“新价值的加进,是由于劳动单纯的量的追加;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在产品中的保存,是由于所追加的劳动的质。”转移价值是过去劳动创造的价值,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作为生产要素价值存在并转移到商品价值中,转移价值称为死劳动。吴宣恭(2005)还把能够与劳动者分开的其他东西,如技术、设计、发明、专利、产业信息、商誉和其他属于知识产权范畴的东西看成是凝固化的劳动,物化劳动,死劳动。马克思严格区分了这些范畴,指出:“昨天发挥了作用的劳动并不是今天发挥作用的劳动,它的价值,加上它创造的剩余价值,现在是作为一种和劳动力本身不同的东西,即产品的价值而存在的。”

马克思《资本论》对于转移价值和创造价值的划分中,死劳动和活劳动是有严格区别的。如何认识死劳动?死劳动有三个要素:过去的劳动。是通过交换后成为社会承认的劳动,既然成为被社会承认的劳动,才看成是过去的劳动。过去的活劳动价值已经凝聚在商品价值中,与本企业创造价值活动无关的别人的劳动,别人的劳动价值通过交换后成为本企业的转移价值,具有确定的转移价值标准。在商品生产中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生产要素的价值作为生产成本而存在,它强调价值的补偿性。

活劳动也有三个对应的要素:现在的劳动;本企业创造价值相关的劳动;商品生产中可以分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价值是企业的成本,剩余价值是企业的利润。死劳动和活劳动是相对的、互斥的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当劳动价值凝聚在生产要素中,它是死劳动并以价值转移方式计入商品价值中。当劳动价值凝聚在商品中,它是活劳动,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量的劳动。

死劳动与活劳动的转化

社会分工发达的标志,使最终产品的形成要经过若干中间产品的生产。从而形成中间产品的逐步转移,从整个生产链上看,每个生产链上的价值是时间数列上的活劳动创造价值又是下一个生产链上的死劳动转移价值。如果这些生产链由企业安排,则各个生产链上的中间产品不需要通过交换,原来要通过交换的那些死劳动现在统统以活劳动的形式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死劳动转化为活劳动。活劳动价值总和就是企业生产商品的商品价值量。是创造商品价值的量。如果这些生产链由市场安排,则每个生产企业创造的价值,就是该生产链上企业投入的活劳动的价值。作为劳动对象的原材料和作为劳动手段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是通过企业在生产要素市场上买进的价值,生产要素活劳动的价值,通过预付资本的形式转化为死劳动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活劳动转化为死劳动,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资料死劳动价值量和企业投入的活劳动价值量两部分构成。死劳动价值量是别人创造的价值量,在计算本企业创造的价值量时,不能混同活劳动价值量,是价值转移形态,也只有当成价值转移形态,本企业的活劳动价值量才能计量。

从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两个环节考察,处于最终产品生产上的企业必须购买中间产品作为生产要素,通过与活劳动的结合生产出最终产品,然后还要拿到市场上去卖。从生产要素的买进到产品的售出,要顺序经过采购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是要化费一定时间的。在这一段时间中,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价值也是处于变动之中的。最终产品销售,对于最终产品的生产者来说,期望它的转移价值能够按照他原来的预付资本得到价值补偿。但是,这些生产要素现在还在不断被其他企业生产出来,它的劳动价值量,也就是说它的活劳动价值量与本企业原来预付资本的死劳动价值量发生了变化,那么,最终产品要得到社会的承认,产品的买者只承认生产要素的现在的活劳动价值。以此类推,一件最终产品的价值,并不是过去死劳动的价值加上现在新投入的活劳动的价值,而是作为各个环节上的生产要素的现时的活劳动的价值加上现在新投入的活劳动的价值。

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商品(生产要素也是商品存在的形式)价值量会发生变化呢?马克思《资本论》中谈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时,并没有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看成是永恒不变的量。从第一层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上看,随着单个商品劳动生产力的变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会发生变化。马克思归结为:当某种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则单位商品包含的劳动价值量降低。当某种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则单位商品包含的劳动价值量降低1倍。“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

各种商品劳动生产力的变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定义部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主要是指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改良,会提高劳动生产率,马克思看到了机器替代劳动的作用,在于缩短工人为自己花费的工作日部分,最先使用机器的资本家,由于商品交换价值没有变化,活劳动的消耗低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能够生产剩余价值。当机器的广泛采用,社会正常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商品交换价值必然起变化,从而影响单个商品等价交换的劳动时间,缩短第一层含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马克思定义的第二层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析,由于生产A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发生了变化,社会需要,即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会调节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个部门的分配比例。“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生产资料过去生产的劳动价值与现在生产的劳动价值发生变化,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是当前生产该生产资料的劳动价值。只有当前生产该生产资料的劳动价值才能被社会承认。马克思在谈到生产资料作为转移价值时,并没有把转移价值具体地看成是过去购买的价值。马克思在考察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是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动态时间来考察的,特别是关于部门劳动生产力的变化、使单位商品价值量向相反方向变动的定理,揭示了过去购买的价值与现在生产的价值是不同的价值。根据等量活劳动相交换的法则,死劳动的转移价值必然要还原为现时生产的活劳动价值计入到商品价值中。这里,称为“死劳动、活价值”。并定义“死劳动、活价值”为广义的活劳动价值。为什么广义的,是指这部分价值不是本企业新创造的价值,而是别人新创造的那部分生产资料价值。由此,我们把本企业新创造的价值定义为狭义的活价值。这样,研究问题就方便多了。

商品生产者原来把生产资料价值通过预付资本的形式贮藏,要使它作为转移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的条件是;现在生产该生产资料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过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由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在“转移”过程中成为个别劳动价值。如果这个个别劳动价值量小于广义的活劳动价值量,那么表明死劳动价值量低于当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企业在生产资料价值转移中,不但能消化转移价值,而且还能得到别人活劳动价值由于时间推移给本企业的让渡,结果生产资料价值产生了时间上的增值。反之亦然。企业经济核算的任务,是要反映物化劳动的价值补偿和活劳动价值的消耗。因此,要把死劳动价值按照现时活劳动价值的本来面貌进行还原。

死劳动与活劳动的核算

长期以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理论,在会计核算中,马克思进一步把商品价值区分为C+V+M三部分,其中C是指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这部分转移价值通过折旧的形式在商品交换中得到补偿,V+M部分是活劳动创造的价值。

由于马克思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量的认识上的偏差,一直把转移价值看成是死劳动价值,在商品中是不变的劳动价值量。在此基础上,建国以来会计核算一直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所反映的就是死劳动价值。在“历史成本原则”下,当固定资产有效使用年限届满时,通过折旧的方式收回的价值不能补偿该固定资产更新的价值。其结果,折旧价值不是多了,就是少了。也就不能准确核算活劳动消耗价值。这个事实表明我们在实务中并没有准确把握马克思关于转移价值的本质和量的可变性。会计信息也不能准确反映企业活劳动价值量的信息。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就不能充分运用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个部门按比例分配的规律。即马克思第二层含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国家经济政策的制订必然有赖于充分的会计信息。提供准确的活劳动消耗的会计信息是宏观经济决策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的多变性使反映历史成本的商品要素转移价值也必然是一个多变的成本。2001国家财政部修订的会计制度,其中对于企业各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正是体现了企业资产根据市场变化采用重置完全价值反映的思想,其理论依据可以从马克思“转移价值”的认识中去找答案。

三要素对生产都是必要的。作为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价值是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在占有时间不长的情形下,一般来说,原材料的转移价值与生产该原材料的现时价值差异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作为劳动手段的固定资产则不然,由于使用寿命较长、其价值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决定固定资产在有效的使用寿命中死劳动活价值存在的长期性。如果转移价值反映的是重置价值,商品价值扣除生产资料重置价值就是企业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如果不是重置价值,活劳动价值就模糊化了。从成本补偿性的要求来说,要求反映死劳动、活价值。

按照固定资产在生产中的作用,可以把固定资产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替代劳动形式出现的生产工具、机器设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智力劳动、创新劳动不断改良生产工具和机器设备或使这些生产工具和机器设备变得便宜。过去的死劳动价值大于现在活劳动价值,社会承认的价值转移部分会更小,有必要提取资产减值准备,消化过去死劳动大于现在活劳动部分。另一类是作为劳动条件存在的厂房、土地。土地的稀缺性使重置价值大于历史成本价值,社会承认的价值转移部分会更大。使土地成为企业的生息资本。在历史成本原则下,生息资本往往掩盖了企业利润,使企业活劳动价值量模糊化。

上一篇:证券经纪业务的发展与创新 下一篇:谈《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实施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