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茶馆文化的先驱

时间:2022-08-31 10:29:34

台北茶馆文化的先驱

尽管西式咖啡与罐装饮料近年不断挟强势广告,逐渐改变消费者的喝茶习惯,但在台北,今天仍保有一千多家茶行,以及栖身在闹区巷弄或古建筑中的大小茶馆。

台北文人爱喝茶,重要聚会往往选择气氛十足的茶馆,彼此促膝煮茶论剑,仿佛纵横天下尽在暖壶温杯之间。而台湾荼艺馆的出现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蓬勃于八十年代,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逐渐没落。目前除了天仁吃茶趣、春水堂、翰林茶馆、古典玫瑰园等大型企业以复合式茶馆型态,结合时下当红的泡沫红茶、珍珠奶茶、精致餐饮等,推出连锁店续领外,商圈内硕果仅存的老字号包括紫藤庐、陆羽茶艺中心、有记名茶等也已逐渐转型,成为闹区中延续传统茶文化的最大异数。

“紫藤庐”30岁了,做为台湾茶文化发展最重要的“活古迹”,这一次为自己举办“繁花再开忆故人”系列展览与讲座活动,见证台北文化人与茶人共同携手留下的鸿爪雪泥,台北“光点电影院”也特别放映由刘嵩执导的历史纪录片共襄盛举。

阳光穿透紫藤的绿荫,洒落的光线像透明的鱼一样游入小巧的水池庭园,石桌上沸腾的茶壶正轻轻抖落残留的水珠,这是不少台北人熟悉的一处风景,上世纪50年代财政部的日式宿舍,在70年代中期变成了作家口中的“艺术家的”,到80年代初期则成为台北茶馆文化的先驱――“紫藤庐”。“紫藤庐”以庭院里几株90岁的老紫藤为名,它不仅仅是一座茶馆,也是全台湾第一处市定古迹,更是台北市第一处以“人文历史精神”及“公共空间内涵”为特色的活古迹,30年来,不知陪伴过多少文艺青年在此成长。多少新锐艺术家在此发表或舞蹈或剧场或绘画新作,多少民主人士在此凝聚理念,甚至还有不少老外在此领会茶艺的生命。与其说主人周渝是茶艺馆鼻祖,毋宁说他以艺术家的浪漫打造了台北茶馆的传奇要来得更为恰当吧!

4只留有沉船凿痕的天目黑碗,分别置入4枚约莫巴掌长度的大叶种青普,再注入滚沸的开水,在兔毫轻烟升起的淡淡茶香中。周渝用最简约的方式阐述他对茶艺的看法。茶做为养身,是“清”而非“补”,强调东晋以降对茶的俭朴素养。“文人雅士喝茶讲究茶具、火候等条件,但茶要先养身才能奢谈茶文化,这是基础。”对周渝来说,茶文化可以免谈,假若茶会伤身,就根本不能谈修养了。

周渝说茶艺离不开俭朴,过于经营茶具并不符合茶性,构成茶艺的机制在于自我反省与创造。反省是一种修养,现代文明则需要快速的创造,创造可以带来商业,少了这两样,文化可能只是一种包装,内容就会单薄。因此尽管社会不断变迁,炫丽的声光正逐渐取代传统的朴实风貌,但紫藤庐30年来始终如一,坚持作为“一间会呼吸的房子在喧嚣急促的台北城中缓缓吐纳着茶气”。

周渝说:“在一个茶艺世界中,没有一样东西只是工具,它们都具有自身的气质与美感。茶人与每个存在物发生对话,同时寻求物与物间,或物与环境间和谐、优美甚至有时令人惊奇的关系。置放一个老瓮、一些枯枝、一盆花或盆栽、一张桌子、一块石头、一幅画……欣赏光影的变化、气息的流动等,正是“紫藤庐”屹立台北30年的最佳写照。

不同于16世纪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修提出的“和、敬、清、寂”四字作为日本茶禅的精神指导原理,周渝以一个文化工作者在茶艺世界中真挚地摸索了15年所升华的理想,提出了“正、静、清、圆”四字。他说“虽是寄隅于一个小世界,相信对大世界会伸延出一种意义深远的影响”。

周渝认为修养与养生是茶艺的出路。而泡茶的水质尤其重要,“紫藤庐”的用水全部取自于燕子湖,每隔三天就用20公升的水桶一次载个20桶回来,从20年前无意中的发现至今,从未改变。

周渝说泡茶也可以有标准,其一为茶具的搭配,适用性与美感;其二在泡茶的技巧、茶汤表现;其三为礼仪风范;其四为生活艺术的能力,而非完全的专业知识。周渝表示茶艺是让人成为生活的专家,回归生活的主体,太拘泥于形式反而让人无法放松。由于茶是动的,所以人心要静。以静制动,谦静的态度是最美的。

“紫藤庐”在1981年正式开店营业,曾带动台湾茶艺馆的风起云涌,尽管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茶馆趋于没落,但周渝却不以为意,他认为茶艺馆领导茶的发展只是一种偶然、一种短暂的现象。就茶文化的发展来说,养生的概念来自道士、和尚;艺术的美感则来自文人、艺术家。茶艺馆是永恒乡土的代表,但慢慢会走向个人。茶艺馆的衰退是因为没有进步,反而让许多家庭的客厅从视听走向为茶间。茶艺从茶馆走进家庭,将是茶文化发展必然的趋势。

“紫藤庐”坚持以“自然精神再发现、人文精神再创造”的理念,营造台湾第一所具有艺文沙龙色彩的人文茶馆,30年来始终扮演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角色,不仅成就多位本土画家,更以茶为媒介,与音乐、舞蹈、传统曲艺等互动,深拓了台湾茶艺的多元样貌,提供了茶文化可以呼吸、可以充满生命律动的空间。

上一篇:浅谈茶席设计 下一篇:梦里南浔,水乡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