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羊腹泻的诊断、预防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2-08-31 10:20:08

谈羊腹泻的诊断、预防及防治措施

一、发病情况

羔羊多见于15日龄以内的羔羊尤为严重,成年羊相对发病少见且症状轻微或一过性。该病多发于潮湿和秋冬、冬春等季节转换时节,或发生于气候骤变时,最高峰一般在6~7月,此时阴雨绵绵,湿度高,适于致病细菌的大量繁殖,羊食用了湿冷和发霉变质的饲草,就容易发生腹泻。

二、其临床症状

1.菌源性腹泻

一是霉菌。患羊生长受阻,采食量减少,被毛粗糙,后期体温下降,水泻、粪便的颜色黄灰色,该病应及时撤换霉变饲草。二是大肠杆菌。多见于1~8日龄羔羊。母羊不洁,产羔房卫生环境不良,潮湿、拥挤、寒冷和通风不良,是发生该病的主要原因。病羊粪便稀薄、恶臭,有时有气泡并混有血液。羔羊腹痛,尖叫。粪便起初为黄色,后呈灰白色,羔羊严重虚脱,体温下降,脱水死亡。病程1~2d。死亡率有的高达50%。三是沙门氏菌。引起羔羊败血和下痢,又名羔羊副伤寒。羔羊出生后2~3h发病的主要是羔羊在子宫内或接产中羊水感染的结果。羔羊7~15日龄发病的是出生后经消化道感染。传染源来自病羊和带菌母羊。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下痢,粪便中混有血液并伴有黏液和组织碎片,腥臭,病羔羊食欲消失,迅速消瘦衰弱。2~3d死亡。有的羔羊转为慢性到成为僵羊。四是B型魏氏梭菌。所致腹泻又称羊痢疾。病初病羊精神萎顿,低头拱背,不吃乳,不久就发生持续性剧烈腹泻,粪便由糊状转变为水样,黄白色或灰白色,后期为棕色,形成血便,大便失禁,恶臭。1~3d衰竭死亡。少数病羔羊则呈现神经症状,腹胀而不下痢、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吐白沫、角弓反张、体温下降,常数小时后死亡。五是链球菌。主要通过消化道和黏膜伤口感染。病羊发热,排出腥臭带黏液的稀粪,个别羊濒死前有神经症状,常于3~4d死亡。

2.虫源性腹泻

一是球虫。主要由艾美耳球虫引起,以反复拉稀为特征,临床2~4月龄羔羊最易感染的一种寄生虫病。成年公羊多为带虫者但不发病。在高温、高湿、高密度和卫生状况差的环境中、雨季或雨季后舍饲的羔羊最易暴发流行。病羊普遍消瘦、精神不振、行走摇晃、食欲减退、被毛粗乱、可视黏膜苍白。病羊急剧下痢,粪便褐色、绿色、黑色都有出现,常带有大量肠黏膜、恶臭。有的里急后重、腹痛尖叫。剖检病变为小肠黏膜有大量淡黄色或乳白色圆形、卵圆形结节,从菜籽粒到米粒大小不等。粪便和肠黏膜刮片检查,都可见到大量虫卵。二是隐孢子虫。隐孢子虫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可引起3~35日龄羔羊拉稀的寄生虫。发育史略同球虫,一般只需要1个宿主就能完成其生活史。经粪口途径感染。随着粪便排出的虫卵已孢子化,就具有感染能力,平均潜伏期4d。饲养与产羔环境差、拥挤、潮湿是暴发该病的主要外因,患病羔羊常出现顽固性腹泻。如果伴有继发感染,症状明显加剧,死亡率直线上升。

五、预防措施

1、中草药预防:将鲜蒲公英洗净,直接喂羊或捣烂后取原汁喂羊,既可预防腹泻,又可起治疗作用。中草药来源容易,方法简便,成本低,效果好,用量要求不严,没有任何毒副作用,适合于农户养羊防病。

2、合理饲喂:选用新鲜的青草或豆科干草,适当补充由豆饼、玉米、麦麸、食盐、矿物质等配成的精料,定时定量饲喂,少喂勤添,避免小羊伤食。

3、适时户外放牧:晴天将小羊赶到户外,让小羊接受阳光照射,增加活动量,增加小羊体内维生素D和胆固醇的含量,促进骨骼发育,增强体质。寒流和霜冻天气不要放牧,以免小羊受风寒或采食有霜冻的草发生腹泻。

六、治疗措施

羊腹泻的治疗原则是清理肠胃、保护黏膜、止酵防腐、维护心脏、防中毒和脱水。菌源性腹泻应采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补液、防脱水、防酸中毒为主的支持疗法。由于羔羊体质弱,病程短,腹泻后很快死亡,因此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关键。为避免盲目用药造成抗药性的产生,应送往实验室进行药敏试验,筛选使用敏感药物治疗。目前大部分菌株对庆大霉素、喹诺酮类仍敏感。治疗中大量补液也十分必要。预防羔羊痢疾,首先要加强产羔母羊的饲养管理和产羔环境的卫生消毒工作,同时在产羔前15~20d再给待产母羊接种一次魏氏梭菌联苗,以保证羔羊获得充足的母源抗体[4]。虫源性腹泻的治疗,抗生素治疗无效。球虫治疗可使用氨丙啉、地克珠利,并同服磺胺二甲基嘧啶或磺胺甲f唑效果更好。隐孢子虫病尚无有效治疗办法。口服电解质溶液、补液和补充维生素C等支持疗法是必要的。

(作者单位:161300黑龙江省讷河市九井镇农村经济技术服务中心)

上一篇:黄瓜营养液育苗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刍议北方淡水网箱养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