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腋路尺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31 09:07:04

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腋路尺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关键词】 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腋路尺神经阻滞

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方法易于掌握,小剂量低容量的局麻药即可阻滞肩部和上肢桡侧皮肤的痛觉,广泛应用于临床上肢手术的麻醉,但存在尺神经起效延迟,有时尺侧阻滞不完善的现象;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因体表标志明显,容易定位和穿刺,并发症少也被广泛用于前臂及手部手术,但臂丛在腋鞘内的分支较多且比较分散,因而阻滞不易完善,通常是尺侧好,桡侧差,肌皮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阻滞成功率较低[1-3]。为了提高阻滞完善率,提高麻醉效果,笔者2003~2006年对220例上肢手术患者实行了神经阻滞麻醉,发现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腋路尺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麻醉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220例,ASA I~II级,均为单侧上肢择期手术者,男164例,女56例,年龄20~56岁,平均34岁。手术种类:肱骨骨折切开复位63例,肱骨骨折术后取钢板32例,尺桡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87例,手外伤38例。所有患者均在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术,术前常规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 g,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20 ml+1%罗哌卡因10 ml+生理盐水10 ml)(含1∶200 000肾上腺素)配制成混合液,手术时间60~200 min。

1.2 麻醉方法 上述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各110例每组,A组患者选用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用4 cm的22 G穿刺针于肌间沟底边沿中斜角肌前缘略向骶尾方向倾斜推进,寻找放射到拇指、食指的异感后,回抽无血注入混合液25 ml;B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用腋路尺神经阻滞,于腋窝肱动脉搏动点下方0.5 cm穿刺,突破腋鞘后寻找放射到环指、小指的异感后,回抽无血注入混合液15 ml。

1.3 麻醉效果评定 优:用药后20 min针刺尺、桡、正中神经及腋神经、肌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区域无痛感,术中无疼痛为阻滞完善;良:仅臂内侧皮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或腋神经、肌皮神经单侧阻滞不全,患者术中有疼痛表情,辅助神经安定镇痛药可完成手术为较完善;差:尺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不全,需改用其他麻醉方法后才能完成手术。

2 结果

两组神经阻滞效果见表1。表1显示了两组神经阻滞的效果,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腋路尺神经阻滞法较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有明显统计学意义,阻滞完善率B组92.7%,A组60.9%(P<0.01)。A组出现霍纳综合征12例,喉返神经麻痹出现音哑3例,并发症发生率13.6%;B组出现霍纳综合征13例,喉返神经麻痹出现音哑3例,并发症发生率14.5%(P>0.05)。辅助药添加率A组为39.1%,B组为7.3%(P<0.01)。术前、术中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平稳,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法阻滞完善率较低,多为尺侧阻滞不全。

3 讨论

作为常用的上肢手术麻醉方法,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方法易于掌握,小剂量低容量的局麻药即可阻滞肩部和上肢桡侧皮肤的痛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同时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存在尺神经起效延迟,有时尺侧阻滞不完善,所以笔者尝试在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基础上,复合腋路尺神经阻滞,有效解决了尺神经起效延迟,有时尺侧阻滞不完善的缺点,取得了满意的麻醉效果,同时没有增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笔者认为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腋路尺神经阻滞法为一操作简便、安全有效且不需特殊器械,可应用于全部上肢手术。

参考文献

1 孟庆云,柳顺所,刘志双.神经阻滞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7-215.

2 何绍明,曾因明.腋路臂丛一针三点阻滞法.临床麻醉学杂志,1997,13:379 -380.

3 庄心良,曾因明.现代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9.

上一篇:心脏肿瘤的超声诊断 下一篇:真菌性上颌窦炎鼻内窥镜手术42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