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景共鸣”

时间:2022-08-31 08:53:33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景共鸣”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那么语文教学算得上艺术中的艺术,这一点并非笔者妄自尊大,而是由语文教材本身与教学内容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众所周知,新时代下的语文教材选题多样,内容丰富,涵括了古今中外优秀作品;同时,它形式多样,从诗歌到散文到小说再到戏剧,无所不包;另外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学内容最富有“情味”:友情,爱情等等,都在其中。这些都需要任何一位语文教师锻炼、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那么,如何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尤其是向逻辑思维相对薄弱的初中学生传授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体会,以为“情景共鸣”在教学中至关重要。

所谓“情景共鸣”,即教师利用形象的语言再现文本作者(作家)当时情形,寓情于教,将学生带入一个虚拟的“真实”环境,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文中的情感,最后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我觉得“情景共鸣”教学方法中,有以下几种方式值得我们注意:

一、在导入时定下情感的基调

课堂教学少不了导入语,而好的导入语无异于成功的开始。因此,在尝试、运用“情景共鸣”教学方式中,不可忽视这一环节。

在导入语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围绕课文主题与详细内容,预先设置好一个“人为”的情感环境,让同学们提前感受到将要学习作品的主导氛围。这里的方式又有多种,如可以首先简要地介绍作者的身份与写作该作品时的实际情况,这比较适合于那些感情浓厚的散文或诗歌作品,例如讲解《过丁零洋》时(本文所举例子皆为人民教版作品,以下同,不再说明),我们可以先稍稍讲述一下作者文天祥写这首诗的具体情形,从而营造一种凄楚、悲壮的氛围。另外,我们也可以扮演“导游”的角色,引导学生进入一个人造的情景之中,这一方法主要运用于游记体文章的教学。最后,是教师在导入语中设置饱含感情的词句,将学生带至一个特定的情感环境。这最后一种方式较为传统,也相对于而言较为呆板,但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构筑情感环境

如何为课堂创造一个满意的情感环境,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手段是现代教学工具与教学手段的运用。因为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信息的发达,现代教学工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方便;另一方面,现代教学工具如多媒体、幻灯片、录像资料等比传统的语言教学来得更直接更形象,产生的效果也更明显。

至于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构造情感环境,个人觉得应根据教材内容与作品年代而定。比如,对于传统的诗词作品,笔者一般选取优秀主持人的朗诵录像;对于近现代的革命题材的作品,一般选择纪录片之类的教学影响资料;而对于时代较晚的作品,可以播放作家本身的生平传记性质的影片,或者利用一些国外大片进行讲解。

此外,应该说明的是,现代社会网络发达,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些优秀教师制作的直观幻灯片,来完成我们的教学。

三、引导学生,让其主动融入情景之中

教学不是严肃的“灌鸭”,教师也不是板着面孔的法官,而是循循善诱的长辈。因此,在“情景共鸣”教学中,我们更要注意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入到教学中来。而且,与前述我们提到的两种方式相比较,引导学生加入到“情景”式教学中来,更能让学生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共鸣。

引导学生,主动加入到“情景共鸣”中来,一个常用的方式就是将作品“戏剧化”,即让学生首先了解、学习作品,然后将作品改编成为戏剧或小品,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方式主要运用于小说或戏剧作品。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切身体会作品里角色的不同感受,这种形式既新鲜好奇,又生动活泼,很显然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当然,不论是在导入新课时强调感情基础,还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还是充分孩子主动性,都只是“情景共鸣”的一种手段或步骤;同时,三者也不是互相割裂的,而可以相互交叉运用,相互交融。

总之,上面我们谈到了“情景共鸣”教学的三种方式,最主要的目的或是为学生定下一个情感的基调,或是形象直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或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最后的达到预设的、满意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画龙点睛――破译高中数学概念教学 下一篇:浅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