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院里听辩经

时间:2022-08-31 08:29:43

佛学院里听辩经

多次出差藏区,我虽未碰到过沿路磕长头的跪拜者,但在大小寺院经堂的地板上,看到了因磕头而磨得发光的板面,以及向前伸展手臂划出的深深印痕,可见藏民对宗教的虔诚。

牧区交通不便,长期与世隔绝,这种环境有利于保持宗教的原始、纯洁,不受干扰。无处不在的嘛呢堆、嘛呢旗、嘛呢桶、嘛呢轮,更是潜移默化地深化着精神信仰。经轮的转动,意为时间不停,念经不止,也含有人生轮回转世之意。在藏区对这些接触得多了,感受的时间长了,我们的意念也仿佛有点旋转起来。多年前,到夏河县甘肃省佛学院采访,在佛学院里听了一堂辩经课,更增进了我对藏民笃信、力行宗教的理解。

那是一个秋日,接待我们的是佛学院的副院长褚荣华教授。我们进院时,正是课间活动时间,他把我们领进一间20多平方米的教室,里面空空荡荡,没有一张桌椅,只在正面墙壁上贴有一张汉字抄写的《百丈大智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类似学生的修养守则。百丈大智禅师是位唐人,禅道精深,他所拟“要则”中的“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留众以老诚为真情”、“处众以谦恭为有理”等句,不仅深含哲理,而且用以纠正当今不正风气,很有对症下药的现实意义。我们一行人相视而笑,争相抄入笔记本。听到上课铃声,我们走出教室,只见20多名年轻学僧蜂拥而至,奇怪的是却不进教室,而是恭候在教室门两侧,待老师先进门后,才鱼贯而入,门前狼藉地留着一堆鞋子。上课时,教师、学僧都席地盘膝而坐。这是间宗教课教室,席地盘膝而坐,既显得虔诚、庄重,又利于劳其筋骨,集中精力,提高学习效率,也许还有着远离物质、拒绝诱惑的意图。惟此,方能固守僧人的清贫,禅定。这种宗教学习方式的保留非常重要。而上藏文文化课、政治课,则是在有桌凳的大教室。我们所见,这种大教室和普通大、中学的教室一样,有黑板,有讲台,设备齐全。文化课、政治课用藏汉两种语言教学,方法也很现代化。

那天,也正好有堂辩经课。听学僧辩经,真是令人耳目一新。辩经不在教室、经堂,而在一个空阔的场地,相当于公开教学,也便于群众听取评论。我们看到,20多名学僧,排列两行,两人一对,一坐一立,站立者激昂拍掌,挥舞念珠,高声提问,还拍打盘坐者的肩臂,盘坐者镇静回答。褚院长说,辩经有多种方式,有一对一的,有几个对几个的,有几个对一个的,也有一个对几个的,因僧侣才能的不同而异。我们所见的这种,是最常见的立宗辩,特点是立宗人(坐在地下的答辩者)只能就对方提出的问题加以解答,不能反问,不能因为提问人的态度不好或问题刁钻而发火。立宗人反应迟钝或回答不出,提问人便会鼓倒掌(拍手背)揶揄。

场上气氛十分热烈。我们听不懂藏语,但看到一些旁听者在助威呼喊,猜想一定精彩,便请褚院长翻译给我们听。我们靠近最后的一对,他们正在辩论“凡人皆有死”。问:为什么?答:因人是具有生、住、异、灭的一种生物。问:凡具有生、住、异、灭的生物都会死吗?答:牛、羊、马、犬都是具有生、住、异、灭的生物,也都有死。问:为什么生、住、异、灭的生物要死?答:因生、住、异、灭的生物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而成的。问:凡五蕴和合的生物,都不永恒存在吗?答:诸法用缘生,缘谢法还灭。生物是五蕴和合而生的集合体,五蕴分散而灭,成坏无常,虚幻不实……肉身虽灭,但魂灵不死,凡人若通过修行,可以寻到曼陀罗神花,超出地狱之苦,升华到极乐世界。

褚院长耐心细致的翻译,加上事后讲解,我们虽大致明白了,但对于一些宗教哲理,仍是似懂非懂。褚院长为了加深我们的印象,又进一步告诉我们:辩经主要是以因明的三支体系(宗、因、喻)的逻辑推理,来探究佛教的教义和教理。因明中的“因”是推理论证的依据,“明”即知识和智慧。因明是印度古典逻辑中佛家所发展起来的一个逻辑系统,除研究推理、论证等逻辑形式外,也注意探讨如何认识对象的一些问题。因明三支中的宗(立宗)相当于论题或结论,因(辩因)相当于小前提,喻(引喻)相当于带有例证的大前提。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一旁当指导的几位佛学院宗教课教师只是静听答辩是否正确,不打断辩论,对不正确、不深刻之处,在辩论告一段落或立宗人和提问人进行轮换时再作指导。他们说,通过辩经,可以检查学僧对教师所讲佛典理论的掌握情况,对问题认识、分析、推理的运用能力,锻炼敏捷思辩,要求佛学精深、知识丰富。除了辩经现场指导外,教师还在课堂上讲辩经课时加以综合指导。辩经,是僧侣晋升“格西”(格西是藏语“格威喜联”的简称,意即“善知识”)学位的必经堂试,相当于博士、院士的论文答辩。辩经是佛学院的一门重要课程,师生均十分喜爱和重视。高年级学僧,在学得数十种经卷后,常出外实习参与各种法事。不少施主反映,他们所念的《超度经》、《金刚经》、《健康长寿经》、《万事如意经》、《终生友谊赞》等经文,内容完整,诵颂流畅,影响广泛,很受欢迎。

步出佛学院,一种感悟顿上心头。藏传佛教用生活化的方法感化人们的情感和意志,显得轻松,随意,比之强令灌输,更易为人们所接受,系统、完整、玄奥的教义也能使人们的心灵得到皈依。一些宗教流传,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根基深远,民众情感浓烈,视为神圣,使之既保持了宗教特色,又使民族兴旺发达。

上一篇:一个吹羌笛的残疾人 下一篇:“孔村”探秘